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員山館蛇來蛇去的新朋友 – 南蛇

 今年初員山生態教育館收到一份新年禮:一條完整的蛇蛻。也就是蛇在成長過程中所蛻去表皮上的舊角質層!經過比對及測量後,確定是隻長達235公分長的南蛇蛇蛻!
就讓我們趁著這機會來了解一下台灣四大家蛇之一:「南蛇」吧!

                                                         員山館收到的新年禮


台灣四大家蛇之一:南蛇
台灣四大家蛇成員有:南蛇、眼鏡蛇、臭青公及錦蛇。
為何稱作「家蛇」呢?因為這四種蛇的活動地點及習性與人類生活環境較為重疊。常出現在住家、農田開墾地及田野間出沒的老鼠、蜥蜴及蛙類就是四大家蛇的主要食物來源。其中只有眼鏡蛇具有毒性,其他三種都無毒性,對人類是無害的。

南蛇可說是台灣常見大型蛇類之一,分類上屬於黃頷蛇科。體型往往可以超過180公分以上,是日行性的無毒蛇類,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中低海拔森林、農田開墾地,以老鼠等小型哺乳類、蜥蜴及青蛙為主食。
主要辨識特徵為全身呈橄欖褐色,雜有黑色小斑點,嘴巴上下邊緣處有著6~7條明顯黑色斑紋。當南蛇遇到威脅或被激怒時,頸部會變的垂直扁平狀並發出嘶嘶的氣聲,甚至作出反擊行為以求自保。

          嘴巴上下邊緣處有著6~7條明顯黑色斑紋             南蛇全身呈橄欖褐色,雜有黑色小斑點



蛇蛻
蛇類每成長一段時間後便會蛻去表皮上的舊角質層,同一時間舊的表皮層會變得看來略成乳白色。這時,蛇已經完成蛻皮的準備工作。蛻皮會從蛇的嘴巴開始,牠會與外物摩擦,使舊表皮層產生裂痕後,蛇靠著向前的力量,持續鑽動就能將舊表皮完整的蛻落下來,蛻皮完的蛇顏色十分鮮艷、明亮,但這也是蛇最危險的時候,因為蛻皮會消耗非常多的力氣,這時期對蛇來說非常的虛弱。
蛇類蛻皮的次數與生長速率有關,一般在野外生存的蛇每年蛻皮約 3~6次。年輕、健康的蛇,有較為頻繁的蛻皮速率,而且每一次蛻完皮,身軀就能夠再增長一些,同時也換上一件亮麗鮮豔的外衣。

                                                        南蛇蛇蛻頭部特寫


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
「你喜歡蛇嗎?」,蛇在大多數人的眼中並不是個討喜的動物,反而會覺得牠是可怕、危險的生物。也許是受到民間故事「孫叔敖打死雙頭蛇」的影響,故事中隱含打死不祥的雙頭蛇,是件爲民除害的義舉,因此往往人們對蛇的觀感總是覺得危險,得置之死地,以除後患。但生命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價值,既然自然界演化出了蛇類,就有牠生存的意義。

想想看,如果人類大量的捕殺蛇類,會造成什麼狀況呢?

2007年的夏季,在中國大陸的湖南省就發生這樣的的情形。
洞庭湖畔的人們因為大量捕蛇、吃蛇,導致蛇的數量迅速減少,結果造成田鼠大量繁殖。這些嚙齒類動物會啃食樹皮及破壞農作物,而蛇類主要的食物就是這些嚙齒類,如今蛇因捕殺而消失,田鼠少了天敵,鼠滿為患,危害人類的農業活動及也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新聞可見:電子新聞中國人民報)。以這個角度來看,蛇類不僅在生態平衡上,也在人類生活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呢!

實際上人怕蛇,蛇也怕人,通常蛇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只會在遇襲及威脅時才會作出攻擊,這是蛇的防衛意識。若遇上此情況,記得,我們只要慢慢後退離開便可,在沒有威脅到生命安全的顧慮時,倒也不必要趕盡殺絕,人類絕對可與蛇類和平共處的。

員山生態教育館於2月25~28日二二八連假期間均有開館,
南蛇蛇蛻也已經正式在員山館展出囉!歡迎大家找機會來認識員山館的新朋友。

 找機會來認識員山館的新朋友吧 !

參考資料:
1.台灣大百科全書-南蛇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012
2.維基百科 – 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B%87
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蛇換新衣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0/165/03.htm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小龍的大世界 走入蜥蜴的國度

在這裡先祝大家「龍年行大運」!
不過,想到「龍」大家會想到什麼呢?巨大的恐龍?水中的蛟龍?這些已滅絕
傳說中的龍嗎?
其實,還有種小小的龍就在我們的身邊呢!那就是爬行類的「蜥蜴」。

                                2012POSTER_S

現在,就藉由新年的活動,大家一起進入員山生態教育館,從小龍-蜥蜴的角度來看這個大世界吧!
小龍1-2 小龍1-1

一開始進入館內就會先遇到12道春聯猜謎,就先來為大家解開「小龍區」的五道謎題吧!


Q1.外來入侵變色君 艷喉獵食原生蜥:沙氏變色蜥

                       小龍2

原產於古巴的沙氏變色蜥,會造成台灣蜥蜴生態嚴重的負面影響!牠會以原生蜥蜴為食且領域性強烈,常會排擠掉原棲息地的蜥蜴,如斯文豪氏攀蜥等等…

Q2.伏地挺身最拿手 帥氣台灣特有種-斯文豪氏攀蜥
外表具有鬣鱗跟棘刺狀鱗,蜥蜴裡頭最帥氣的斯文豪氏攀蜥做「伏地挺身」是為了要警告靠近的動物。但這動作其實攀蜥屬的蜥蜴都會呢!其中還有短枝攀蜥、呂氏攀蜥跟牧氏攀蜥都是台灣特有種喔!

Q3.四蛇亦無那四肢 非蛇眼皮能開闔-蛇蜥
蛇蜥科的蜥蜴四肢已退化,但擁有蛇類沒有的可開闔的眼皮跟外耳孔,且尾巴易斷可再生。腹部鱗片呈多列,但是蛇通常只有一列唷!

Q4.棲息好涼喜潮濕 四趾五趾小龍子-阿里山山椒魚(土龍)
哎呀!這一題的答案就不是蜥蜴啦!他是兩棲類的山椒魚,全台五種山椒魚中前四趾後五趾的有阿里山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南湖山椒魚,都可以作為答案唷!

Q5.小時艷麗大樸素 碧尾招牌幼年時-麗紋石龍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麗紋石龍子如碧海藍天般湛藍的尾巴呢?但這漂亮的顏色長大後就會漸漸消退掉了!

           小龍3 小龍6
                                           其實解答就都藏在這些小龍介紹裡頭了!

接下來換「員山生態教育館」的七道題目囉~

Q1.員山休止移老懂 就是檜爺大澡盆-貯木池
Q2.山下牧有一群羊 卻見忽來一群狼-楊桃(羊逃)、楊梅(羊沒)
Q3.生根生葉不沾泥 東飄西盪不回家-浮萍
Q4.態貌豐富萬物宿 捍砂土石水故鄉-森林
Q5.教他切菜不能切 割肉倒是雙面利-芒草
Q6.育有一子尖頭貌 不像父也不像母-水筆仔、竹筍
Q7.館內有隻雙犄獸 體型雖小聲音大-山羌

其中,老懂就是羅東的舊地名,民國13年以前貯放檜木的貯木池可是在員山呢!
闖完這些關卡後,當然一定要來認識認識這些小龍囉~

我們知道除了小龍之外,世界上還有成千上萬的物種,要分類當然要有一定的系統囉!因此我們利用「檢索表」來一一為動物或是植物來做區分。


                 小龍5-1 小龍5-2

台灣大約有五種科目的蜥蜴,分別為蛇蜥科、壁虎科、飛蜥科、石龍子科跟正蜥科,快利用檢索表看看他們到底有什麼分別。

                                   小龍7

認識完這些小龍後,我們趕緊來看看他們棲息的地方吧!
館內躲藏了9隻小龍在他們常出沒的地方,快來找找!

             小龍4-1 小龍4-2

最後,我們變身成「斯文豪氏攀蜥」,體驗斯文豪氏攀蜥平時的生活會遇到什麼樣的危機,來一段生存大冒險!!


           小龍8-3 小龍8-1
           小龍8-2 小龍8-4

透過冒險遊戲,我們可以瞭解到,對於斯文豪氏攀蜥或是其他小龍們來說,不只鳥類是他們的天敵,還會遇到外來入侵種的威脅,如沙氏變色蜥跟多線南蜥等。

另外,棲地的破壞也對兩棲爬行類的動物生態造成嚴重衝擊。不只是小龍,還有數以千計的物種因為人類的開發、文明的拓展,造成他們無家可歸甚至是滅絕。

瞭解完小龍的生態後,別忘了所有的生態與環境都需要每個人的力量來保護它,每個人都有能力讓我們身邊的動植物們永續的生存下去。愛護我們的環境,就是讓我們永續共存的力量!

                                     1000322阿里山山椒魚-方 阿里山山椒魚
                                     斯文豪氏攀蜥 斯文豪氏攀蜥
                                     短肢攀蜥 短肢攀蜥

快來認識我們吧!!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住人的保護區~花蓮「吉拉米代」豐南社區


一聽到「保護區」,你第一直覺會聯想到的畫面?
是動物很多禁止進入的地方?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方?


「吉拉米代」在阿美族語是「大樹根」的意思,現在的行政區域稱之為「豐南社區」,社區距離富里火車站約10分鐘車程,位於台23線上。這次由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帶領大家認識豐南社區─這個在籌備劃設為「地景保護區」的小山村。


首先,印入眼簾的是遍地金黃的稻田 繼續沿著台23線東~ 
會慢慢發現身旁的水田面積逐漸縮減,山逐漸近了~


山谷中的「鱉溪」孕育著剛才所見到的大片稻田~
仔細看看山坡上,會發現先人開鑿的水圳,水圳裡仍然流動著乾淨純淨的水。從古至今不知已經養活了多少吉拉米代的族人?

鱉溪所流動著的,不只是灌溉稻田的水,還有著族人代代相傳的記憶~



社區總幹事小時候戲水的水池
這也是他阿姨、叔叔小時候的最愛
 
「吉哈拉愛」為社區的鱉溪自然步道入口 阿美族語的意思是「很多台東間爬岩鰍的地方」,現今因台東間爬岩鰍為台灣特有種且全台稀少,依野生動物保護法列名為保育類動物。 幸好在「吉哈拉愛」仍可見到先人所見過的「吉哈拉愛」。
 
鱉溪步道上高掛在枝頭的血藤種子 ,這可是非常重要的血藤!因為它啟發了總幹事對於自然生態的興趣。
 
總幹事清除不必要且有礙觀瞻的登山布條。社區巡守步道的同時維護了環境整潔。

離開鱉溪,我們再往山上走~ 看看「地景保護區」的重頭戲~
梯田文化景觀
石砌的梯田,自然純樸生機盎然。這些梯田是由社區向地主承租,再由社區找專職農夫以友善環境的農法耕作,同時做實驗試著尋求適宜當地的耕作方式。最後將農法技術推廣給社區居民。


梯田文化景緻是長期在地人與自然相處之下所型塑出的特殊地景,在這地景的背後具有生態與文化的價值,又因為有樹林、水圳、草坡等各式各樣的微棲地變化,而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保護區分類中的「地景保護區」正是希望藉由此類型保護區,保存持續農耕的環境來維繫生物多樣性。
豐南社區在東華大學李光中老師的協力下,運用社區林業計畫的資源逐步凝聚社區在自然保育上的共識,以及培訓社區人才,目標在這裡劃設出IUCN「地景保護區」理念的保護區,讓「吉拉米代」的大樹根、「吉哈拉愛」的台東間爬岩鰍、鱉溪乾淨的水、山中的梯田可以代代相傳。


參考資料:
從不簽名的作品─豐南社區紀行 : 小地方新聞網
運用IUCN地景保護區架構推動社區林業之研究:林務局
富里鄉豐南社區(吉拉米代Cilamitay)
台東間爬岩鰍 - 台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
生態保育-世界保護區發展的趨勢:國政基金會永續發展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