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保育面面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保育面面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公民科學+】給面對環境破壞卻無能為力的你

  今天的文章有點囉嗦,有點像解籤詩,在進入正題認識公民科學的行動之前,先讓我們來看一小段故事吧! 

----------------------------------------
漫長的一天又過去了。
  揉揉乾澀的眼睛,伸展僵硬的身體,我終於離開的辦公室,現在是晚上七點。外頭寒風冷冽,還好早上聽到廣播,多拎了件外套才出門上班;但外套溫暖了身體,鼻子卻不聽話的噴嚏不停。哎呀!該不會是感冒前兆吧?,想到沒人等門的出租套房,回家一個人冷清又孤單,不如吃個小火鍋暖暖胃再回家吧!
引自pixabay
下班又餓又冷,不想馬上回到冷清清的家,吃完飯再回去吧!


  找了面對電視的位置坐下,老闆早記得我的喜好,熟稔送上我習慣的泡菜豆腐鍋。這家店稱不上一塵不染,口味也還不錯,之所以成為老主顧是因為認同老闆:「火鍋要好吃,餐具不能隨便」而不使用免洗餐具的堅持。這很好,漂亮的餐具讓我胃口大開,而且吃頓飯才幾十分鐘,我不想製造一堆難以分解的垃圾。
  看著政論節目為了臺灣的發電比例吵得不可開交、昨天擱淺海灘的死亡海豚肚子裡都是塑膠垃圾、農地的開發及工廠汙染土地…,都是些令人沮喪的新聞。又聽見氣象主播字正腔圓播報:「今天各地的空氣品質指標介於普通至對所有族群不健康之間,特別是中部的民眾建議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天啊!搞不好我不是感冒了,而是空氣品質不良導致鼻子過敏?


  老闆嘆了口氣:「唉,我女兒是過敏體質,醫生建議我去買空氣清淨機。這年頭連呼吸乾淨的空氣都這麼難?環境保護有啥用,早就整組壞了了啦…」。不禁想起同事曾問我:「你隨身攜帶環保餐盒與保溫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少買新衣物、不一頭熱團購商品、買比較貴的公平貿易或友善環境認證的產品,就能改變世界嗎?」。面對言語挑戰及訕笑,我除了微笑面對,卻也說不出個道理。
  我不熱衷環境運動,也不是生態學家,只想在乾淨健康的環境生活、在生活中降低對地球的負擔,甚至做一些對土地有幫助的事情,如此而已呀!默默地吃完火鍋,付了錢,步上回家的路。胃暖了,但剛才的新聞還不快地梗在心頭,但我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對環境保護杯水車薪呀!走著走著,無意識地唸出哲學課時讀到的一句話,真是太貼切了。
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Socrates, B.C.470-399)
  我發出乾乾的苦笑,朦朧的月暈伴著我回家,我知道那是因為霾。

----------------------------------------


  讀完這則小故事,你的感受是什麼呢?覺得灰心無力?感慨萬千?認為一切付出都是徒勞無功?還是你會想再接再厲?在保護環境的路上繼續當個「我行我素」的人呢?大家的答案可能都不同,而環境教育或生態保育從業人員面對民眾時,很常被問的問題就是:「你們少數人保護的很認真,走出這扇門,大多數的人還是在破壞。走出臺灣,別的國家破壞可能更嚴重,怎麼會有效!」你也曾面對這樣的質疑而有挫折感嗎?我們將人格粗略分成內控觀(internal control)外控觀(external control),大概的意思是:

  • 內控觀的人認為,命運掌握於自己,自己的行為能影響外界。一些研究也發現,此類型的人比較容易快樂、也積極的面對未來。
  • 反之,外控觀的人偏向認為,命運是由外力所控制,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外界,因此,焦慮及無力感比較容易伴隨這類型的人。


  你是哪一類型的人呢?若你是前文故事的主角,你未來可以怎麼做呢?我們打算給你一些小建議:

給內控觀的你:

你已經做得很好,保持樂觀繼續做下去吧!環境保護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想想高雄的愛河整治了多少年才「不臭」,對吧!),記得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除了獨善其身,行動力是你最強大的武器,就從身邊最親近的人影響起吧!你的行為會對周遭的人產生淺移默化的效果喔!(以攜帶環保杯為例,很多人分享自己雖然懶惰,但為了融入身邊越來越多的「環保族」朋友們,也被洗腦而習慣使用環保杯啦!)
另外,如果你覺得還想為環境做更多!那遍地開花的「公民科學行動」會是你大展身手的好方向!選個幾種有興趣的,認真參與看看吧!

給外控觀的你:

不是每個戀曲都有美好回憶…(小員丁洩漏年齡)…付出不一定會有美好結局,面對短期不見成效的環境行動,你可以洩氣,但請挺起胸膛,因為堅持作對的事情是值得掌聲的!
其實,我們做的每一件事(包含消費行為),都在為世界的未來投下選票!若你覺得自己的影響力很渺小,那找個時間好好認識「公民科學行動」,或許可以扭轉你的無力感喔!也許你會發現,公民參與而累積出的成果真的發揮了保護環境的實質效果呢!(如:動物路殺頻傳的道路,依據科學數據調整了設計。)
現在,外帶一杯自己最愛的飲料,到屬於你的舒服的小角落放輕鬆,告訴內心無力的自己:「你很棒,現在休息時間,未來我們再努力一下吧!」。

  環境教育是一種「解決環境問題為導向」的教育,以近代西方發展而言,可回溯至1962年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揭露環境汙染的書籍「無聲的春天(Silent Spring)」,震撼當時美國各界,激發了民眾保護環境的自覺,並促使政府訂立相關法規。臺灣也歷經類似的階段,從環境與保育相關法規訂立、各式的保護區劃設、環保政策推動(如:各國紛紛取經的垃圾分類與垃圾不落地政策)、環境教育推動…等逐步發展;放眼國際,在環境保護這條路上臺灣走的並不慢,但環境破壞、污染、野生動物危機的新聞依然層出不窮,讓許多民眾漸漸失去了期待。

近年來,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典範一直在調整,或許是科學上有了更多的發現(如:新興污染物、跨國界的影響等),或許是從累積經驗中找出新做法,又或是公民對環境保護意識變得更強了!我們從2010年後科學界使用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一詞的爆炸性成長可略見端倪。

公民科學意指由專業科學家規劃,讓一般大眾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案中的全部或部分(林瑞興,2017),而這些行動五花八門,有國際性的回報也有在地的紀錄,有數飛鳥、找鳴蟲、巡青蛙、拍飛蛾蝴蝶、看蜘蛛蝸牛、登記路殺案例…等,臺灣有許多的行動已行之有年,而且有完整的新手入門指導,要親身參與對環境有幫助的行動,真的不難!當然,公民科學是自發性的參與為主,加入行動的人保有很高的自由,不要給自己太多的限制,量力而為,在可以負擔的範圍活躍的參與吧!


想知道臺灣有哪些活躍的公民科學行動(及社團)嗎?快點開下面的連結喔!
http://pansci.asia/tw-citizen-science



參考文章:
【公民科學家】草木蟲魚鳥獸之名隨手紀錄 集眾之力的公民科學正夯
http://e-info.org.tw/node/206591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反向書寫:白豚記


  《白鯨記》這部小說發表於1851年,它吃重的戲份貫穿了最近的院線強檔〈白鯨傳奇:怒海之心〉與〈怪物的孩子〉。《白鯨記》對「捕鯨」的描述鉅細靡遺,則讓它被譽為捕鯨的百科全書。然而150年過去、情況丕變,如今我們無疑更需要一部末世的反向書寫:《白豚記》 (0)

香港的白海豚,跟台灣的白海豚很像,身上色斑略有不同。
不過,前者家住「中華白海豚海洋保護區」哦!(圖:HK heritage /林務局)

西岸近海--媽祖魚來保庇


  鏡頭轉向1995年,根據周蓮香教授等調查發現,台灣西岸可能存在中華白海豚族群 (1)2004年,王愈超博士團隊估計白海豚約有140隻以上 (2)。不過在2012~2013年間,國光石化早已在高漲反對聲浪中撤案,白海豚仍只剩下60來隻左右,伴隨著出生率急遽下降為0 (3)。小員丁腦海馬上浮現疑問:「誒~大海是連在一起的,台灣的白海豚,會不會是溜到對岸去了呢?」
  登愣,叉叉。原來西岸沿海的白海豚主要泅泳於水深15公尺、離岸5公里以內的淺水區域 (4),所以它不太會出現在波濤洶湧、海溝深切的東海岸 ,短期也沒有證據顯示它能長泳泳渡西南方,跟遠在對岸的中華白海豚產生交流 (5)。這樣看來,兩群間色斑的差異或許說明了「海峽有效阻隔兩岸的白海豚」,所以國際鯨豚學者王愈超在2015年提出,台灣的中華白海豚是特有亞種,應該正名為『台灣白海豚』,不過,現實判定可沒那麼簡單,「西岸白海豚是特有亞種與否」尚無定論 (6)


白海豚分布熱區(轉繪自:周蓮香團隊,2011)

  那麼,『媽祖魚』這稱號又是打哪來的呢?據說在農曆三月「媽祖生」的時候,東北季風減弱、西部沿海海象穩定,漁民能清楚看見白海豚,彷彿來給媽祖祝壽一樣;也有傳說如大雷雨的
漁船視線不明,差點撞上堤防,幸虧白海豚即時在船頭出現,讓船長驚覺:「離岸很近,快倒退嚕!」使船上52人都倖免於難 (7)
  不過時代的輪胎滾啊滾,台灣白海豚的傳奇色彩仍不止這樣。台灣西海岸快速發展,對白海豚造成巨大威脅的,常常也對環境健康蠶食鯨吞。如此說來,台灣白海豚正象徵著西海岸生態環境的健康。馬上讓我們來看看牠們的末世危機與其中的媽祖開示吧!

討海生活大不易:迫遷、中毒、傷害樣樣來

  細數白海豚討海生活的四大末世危機,分別是棲地消失(迫遷)、海洋環境污染(中毒)、漁業衝突(傷害),以及食源不足(餓死)。
  人被迫遷,台灣白海豚也被迫遷嗎?看看人類在海岸砌起的建築物吧!這些建物包括了港口、發電廠、工業區、廢水分流道等等,對生活圈小小(離岸5公里內)的白海豚造成相當直接的影響--悠游與覓食的地方減少了,討海生活更加艱難。

當初若國光石化落腳,會阻斷白海豚的過境廊道。(圖: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即使在中華白海豚棲息環境外,也可能產生水下噪音或未知的衝擊。
離岸風機不僅引發漁民抗議,也是白海豚新的威脅。(圖:環保署官方網站)


  中毒--看看台灣河川歷年污染狀況 
(8),嗯~除了白海豚生活圈南端的北港溪嚴重污染,其他看起來水質還算優良嘛?不過,大問題不在河川,前面提到使白海豚棲地縮減的臨海工業區,也會排放有毒物質 (9)。譬如位於濁水溪南端的彰濱工業區,六輕的燃煤廠用海水脫硫,使得海域的pH值較酸,讓白海豚不敢靠近 (10),也不利於海洋生物的胚胎發育。2011年,農委會林務局所委託的一份研究指出:在台灣,擱淺白海豚體內的砷、汞、鋅的含量都超過廈門 (4),且化學污染物的累積也會影響白海豚的生殖能力與免疫系統 (11),讓白海豚在末世路上更顯艱辛。

2014年,中部河川污染狀況(轉繪自:關鍵新聞網)
倒在淺灘中的白海豚,體內驗出化學污染物質超標。
(圖:公視「我們的島」白海豚練習曲)

  除了暴露在「迫遷」與「中毒」的危險之外,白海豚還得小心來自漁具的攻擊,根據2012年的一份研究指出 (12),42%的白海豚身上帶有傷痕,這些傷痕來自於魚網切割纏繞、魚鉤穿刺或船槳拍擊,事件發生多集中於苗栗-台中、台中-北彰化一帶漁業及船隻作業繁忙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受傷的白海豚比例,比香港、南非都要來得高。其中,若有快行的船隻,產生的水下噪音對白海豚來說也非常干擾,嚴重甚至會造成聽覺喪失與行為障礙 (13)(14)

必須閃躲船隻的螺旋槳、逃離惱豚的噪音,在滿身疲憊的狀態下,
若一不小心被網子纏住,往往便成為台灣白海豚生命的終點。(圖:自由時報)



討海生活大不易:飢餓而死為主因

  不過,白海豚最直接的死因,或許就是食物不足、飢餓而死了。那麼什麼是決定白海豚食源的關鍵因素呢?假如你回到前面的「白海豚分布熱區」,觀察一下台灣白海豚出沒熱區,你或許會發現陸地上藍色的、細微的線條,那是中部的主要河川。2012年,一份研究分析了影響海域生產力 (15)(16)(以浮游生物為指標)的關鍵因素,答案是「河川流量」的季節變化。原來,森林生態系所提供的營養鹽,會隨著河川入海,這些營養鹽成為浮游生物的食物,進而成為眾多魚蝦的營養來源,然後再進入白海豚的胃裡頭。
  進一步分析河川水量與營養鹽減少的原因,發現與水庫、攔河堰等各種人工設施的建造息息相關--河川水量少了、營養鹽的輸送也少了。這份分析不僅可以估算「白海豚族群開始減少的時間,也可用台灣沿岸漁業產量的變化來佐證 (15)。」在這種情況下,沿海漁業 (17),尤其是竭海而漁的底拖網 (18),都成了大環境下--弱弱相殘的一環。

白海豚的末世救星:保棲地、限污染、補營養

  翻開漁業法第44條第四款:「漁區、漁期之限制或禁止。」農委會依此公告『禁止未滿五十噸拖網漁船在距岸三浬內作業、禁止五十噸以上以上拖網漁船於距岸十二浬內作業』 (18)。除了這條法令之外,農委會林務局也劃定了「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以上總總,限於漁民處境與其他魔鬼細節而無法落實或公告,正是無可奈何的寫實狀況。此外,更大的阻力來自於「經濟發展」對決「生態保育」,且真實呈現在政府當局的內部矛盾上。
  那麼,把眼光放大一點,看看近海區域漁業生產力下降的關鍵因素呢?2015年,方力行教授在水利署的協助下,發現海域生產力源頭之一的濁水溪 (10),近年來入海水量未減反增,那為何台灣沿岸漁業的生產力,卻未因此受益呢?這項發現,幫助我們聚焦在「營養鹽的輸送」(15)
  白海豚的末世救星,早就藏在遙遠的山林裡,山林的腐植質、土壤的溶解鹽流入河水中,成為浮游生物的食物來源,養育了各種海中生物。然而自日治開始的水利建設,到如今「現代發展」,就不斷把這些營養鹽給留在陸地上。

濁水溪各攔水壩體及其完工年份(員山生態教育館製表)

  水被攔截留用之後,我們先是取走水中養分(淨化),然後留下奇奇怪怪的毒物(污染),最後再在集中的污水處理廠處理(淨化)。於是,流入海中的就沒有生產力可言。 (15)
  長遠來說,我們或許可以定期檢討水庫、攔河堰等壩體的必要性。另一把更能應急的續命鑰匙,則近在眼前。方力行教授建議「運用分散的污水處理廠,取代集中的污水處理,在不同地方處理污水後,讓這些水有機會經過人工濕地,然後這些水會再進入河流,河裡的魚蝦或是河邊的野生動物,就會有水可使用。」最後,「這些水,會重新回到土壤裡面,攜帶土壤裡的營養鹽和有機物繼續往前流。」如此一來,沿海地區的生產力多多少少就可以得到恢復。


白海豚的「生存危機」與「指標意義」。(員山生態教育館製圖)

  認識了白海豚四大生存危機之後,我們知道「白海豚的健康,就是海洋環境的健康。」為了「自救救豚」,我們的目標是:

(1) 保護海洋生物的家園
(2) 確保入海的「水」把身上污染清理乾淨
(3) 幫助陸地的「營養鹽」重投大海懷抱

  而除了在各種事件發生時給白海豚聲援之外,我們也可以支持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19)的保育工作。假如污染少了、營養多了、海洋生態鞏固了,不僅白海豚受益,沿海漁民與廣大消費者也能一起受益。

  白海豚的故事,只是台灣眾多生態故事其中之一,帶我們看見「森林」、「溪流」、「海洋」與「人類」緊緊相扣的環節。假如你覺得意猶未盡,不妨與三、兩好友組成行動工作坊,一起從離家最近的生態環境開始關注了解,展開屬於自己家鄉--末世的反向書寫吧!


後記:

  這篇文章非常謝謝有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中華鯨豚協會的朋友,以及台大鯨豚研究室的林子皓博士後研究員,針對內容許多錯誤與不足之處,提出補充或建議。由於書信往來有時間限制,若有未能善盡之處,那就是小員丁的疏失了,還請盡量提供意見給我們參考哦!


參考文獻與註腳:

(0) 鯨豚等海洋生物,對於地球的營養循環中,佔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麼需要末世的反向書寫,讓「鯨豚」成為故事的主角。請參考:為什麼鯨魚糞便值得關注TED大型海陸動物滅絕 破壞生態系「水肥」循環

(1) 周蓮香、陳哲聰、莫顯蕎、劉光明1995〈台灣漁民訪問鯨種紀錄〉第三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1-7

(2) John Y. Wang / Shih Chu Yang / Samuel K. Hung / Thomas A. Jefferson “Distribution, abundance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 eastern Taiwan Strait population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Sousa chinensis”, Mammalia, Volume 71, Issue 4 (Dec 2007)

(3) 郭毓璞、周蓮香2013〈臺灣西海岸中華白海豚族群之時空變異〉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0382472094076410112

(4) 台灣海洋保育學會2011〈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重要棲息環境及保護區方案規劃〉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public/Attachment/181616351971.pdf

(5) 儘管如此,2005年在台東成功富岡漁港,曾目擊到迷航的白海豚。

(6) 認定族群分化的證據是什麼呢?色斑差異只是其一,目前也缺乏資料證實長時間裡兩岸的白海豚沒有交流。其他證據則譬如:DNA、水下聲音的差異等等,還需要釐清是否可以支持「西岸白海豚是台灣特有亞種」的說法。

(7) 台中港的翁船長分享因白海豚而獲救的故事http://twsousa.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23.html

(8) 你知道全台哪條河污染最嚴重,哪條河越來越乾淨?三張互動圖表帶你看台灣河川污染情況(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49794/

(9) 即使工廠排放的廢水符合標準,若政府沒有廢水總量管制,仍會傷害白海豚http://e-info.org.tw/node/55734

(10) 根據台大鯨豚研究室研究,自2007年以來濁水溪河口都不是白海豚在西部的最重要棲地,參考白海豚分布熱區可觀察到這點。主因可能跟工業放流水使pH值改變有關。〈白海豚保育密碼 pH8.0〉http://e-info.org.tw/node/80899

(11) Total fluorine, extractable organic fluorine,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and other related fluorochemicals in liver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Sousa chinensis) and finless porpoises (Neophocaenaphocaenoides) from South China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08004156

(12) 楊瑋誠,2010〈擱淺鯨豚疾病調查與其保育策略影響〉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public/Attachment/361414235271.pdf

(13) Marine Mammals and Noise,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Richardson, W.J., Greene, C.R.G. jr., Malme, C.I. and Thomson, D.H., 1995)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ICI)1099-0755(200003/04)10:2%3C152::AID-AQC397%3E3.0.CO;2-9/abstract

(14) Underwater sounds near a fuel receiving facility in western Hong Kong:relevance to dolphins. (Wursig, B., 200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206406

(15) 方力行,2015〈大數據分析中的蛛絲馬跡-尋覓中華白海豚減少的原因〉http://scitechreports.blogspot.tw/2015/03/blog-post.html

(16) 根據林子皓博士後研究員分享,台大鯨豚研究室在雲林新虎尾溪河口發現,乾季時白海豚集中於河口、濕季則分布範圍較廣。因此若「河川水量在冬天被大量攔截,確實可能會對白海豚的河口生態造成衝擊。」--這份研究對白海豚的生態變化有較深入且具體的描述,可以彌補大數據分析的不足。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37-014-9886-2

(17) 〈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遲不公告林務局:漁民反對〉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408/588775/

(18) 〈立院提案全面禁止底拖網漁民:無配套措施等於叫我們去死〉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52483/

(19)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的成員包括: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雲林縣野鳥學會及彰化環境保護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台灣海龍王愛地球協會,以及台灣西海岸保育聯盟。http://twsousa.blogspot.tw/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保育非你不可!森林龜將軍的生存保衛戰,參戰吧!(下)

  在揭曉 保育非你不可!森林龜將軍的生存保衛戰,參戰吧!(上) 文末的預告之前,先來複習一下:還記得食蛇龜棲息在臺灣什麼類型的環境呢?食蛇龜們面臨的四大生存警報還記得呢?這些危機和人類的哪些活動(或行為)有關呢?


請猜猜,是哪些保育英雄挺身而出,打擊非法盜獵呢?

  以上問題有不清楚的地方嗎?沒關係,快回到上集文章一探究竟吧!如果你已經熟悉食蛇龜的保育議題,就請跟著文字,一起了解專業研習【龜將軍保衛戰非你不可】,與會的保育大使們親身體驗、腦力激盪、共同討論的保育面面觀吧!





《探訪森林龜鄉》

  專業研習課程,在帶領這群關心食蛇龜保育議題的學員,深入淺出地從『龜類概說』開始,逐步了解臺灣龜鱉類生態與習性,以及食蛇龜迫切的生存危機!但坐而說不如起而行,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食蛇龜與低海拔森林生態系的關係,冬山工作站森林護管員盧大哥,帶領學員走訪巡護範圍的森林,仔細觀察林木層次與樣貌。
 

揭曉!這些都是林務局冬山工作站的森林護管員們的『戰果』喔~

  在近期少有人為干擾的森林中,高大的樹枝葉開散遮蔽了陽光,低矮的灌叢、藤蔓各顯神通,競逐珍稀的陽光,而底層的草本植物、枯枝落葉,發揮良好的土壤保溼效果。盧大哥說:『這種較為鬱閉、潮濕的森林環境,加上地面有很多植物的落果,是食蛇龜適合的棲息環境喔!』
 

森林護管員盧大哥,在帶領大家進入淺山森林前,仔細地說明環境樣貌。



  仔細觀察後,有人疑問:『前陣子颱風,吹折好多森林的樹,會對食蛇龜造成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劇烈變動的環境,很可能讓棲息其中的生物受傷、死亡,但一年幾度的颱風也能疏開鬱閉的森林,重啟演替的過程,讓許多小苗得以生長茁壯,植物種類重新洗牌,也可能連帶提供食蛇龜不同類型的食物(如昆蟲、果實、小苗嫩葉、蚯蚓、蝸牛…等)

 
完整的低海拔森林生態系,提供食蛇龜多樣、豐富的食物來源。


  『樹上怎麼綁了條紅繩?哎呀~樹叢下竟然有獵具!這怎麼回事?』,別緊張!這是為了重現森林護管員巡護時發現非法盜獵,所特別佈置的情境喔!經驗豐富的盧大哥說明,獵人會在放置陷阱的路線上,綁上屬於自己識別的繩索,當護管員們發現這類『不尋常』的跡象,便會仔細搜索,將國有林地內的非法設置獵具沒入或就地毀壞。

任何不尋常的記號、路徑,都逃不出森林護管員銳利的鷹眼掃描。
走在保林巡護的路線,體驗森林護管員每日的例行工作。

逼逼!發現盜獵獵具!(註:快撥打保林專線0800-000-930)

盧大哥分享第一線的工作內容,以及需要大眾協助的地方!


  經驗分享後,學員們扮演起護管員,在森林中找尋員山生態教育館佈置的獵具教具;一番搜索後,大家直呼佩服森林護管員的好體力,以及敏銳的觀察力呢!


《龜將軍別怕,我們來挺你!》

  結束了上午的課程,大家也問到:『我不是森林護管員,也不是保育警察,我可以怎麼幫助食蛇龜呢?』。這是個可以創意發揮、無限可能的問題,讓我們瞧一瞧,能擦出什麼亮眼的火花吧!
  • Ÿ 保育教育的無限可能:
    員山館設計了【龜將軍生存大作戰】教學活動,期望藉由『玩中學』,體會食蛇龜的生存壓力,也認識保育方法!這群教學經驗豐富的學員們,在扮演食蛇龜,找尋食物、躲避天敵、避免被路殺之餘,赫然發現,逐年增強的『盜獵走私』是目前食蛇龜最迫切的危機,而非最初猜想的『棲地破壞』呢!

    食蛇龜保育是近年來漸受重視的環境議題,雖然正規教育的課程中,暫無專門為此增列章節,但非常適合運用在融入式教學(Merge-integrated Teaching)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課程。學員們體驗後,提出了許多【龜將軍生存大作戰】延伸教學的方向:結合戶外實地教學、小組教學與批判討論,甚至轉化成影片、戲劇、繪本或桌上遊戲,用不同的媒介,達到多元的教學成果呢!
森林龜將軍-食蛇龜現身!
扮演食蛇龜,來一場森林的生存冒險!
當森林環境變動劇烈時,食蛇龜將如何討生活呢?
從每一回合的環境變化,體認生存危機的沉重壓力。
活動結束後,回顧環境事件對食蛇龜族群的影響,延伸討論。


  • Ÿ 保育困境的突破口:
    食蛇龜所面臨的生存危機,若套用在其他生物上也毫不違和。這些保育困境的背後,學員們透過開放的討論,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觀點:資本主義當道』『短視近利』『法規約束君子、防不了壞人』『教育很少觸及影響最大的特定族群(如盜獵者、販售者)…等。

    收斂觀點後,大家認為法律若能確實發揮強制力約束力政府機關間的橫向連結強化增加互補彈性減少三不管的灰色地帶;加上教育發揮柔性的力量,讓民眾保有『知的權力』『判斷能力』,或許有助於翻轉現今的保育困境!
從【龜將軍生存大作戰】教學活動中,明顯發現執法與保育人力的不足。
透過教育的力量,讓更多人『知』,然後做出正向的『改變』。
匯聚學員們的教學經驗,保育結合學校教育,真是多元又有趣呢!


  • Ÿ 架起保育與在地意識的橋樑:
    一整天的課程下來,大家意識到生態保育第一線人員的支援是多麼不足!不但人力少(如全臺灣的森林護管員,才約1200多位)經費少還身兼許多龐雜業務,縱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時時刻刻守護每一吋土地。因此,結合在地力量,一同關注保育與環境,是現階段努力的目標。

    從社區培力的觀點出發,學員們提出了很多務實的點子:柔性力量(如孩子),嘗試影響盜獵者的行為發揮在地特色與力量,累積資源監測、巡護的知能,轉化為生態旅遊的養分結合學校與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培力在地人才,強化保育意識(如開發食蛇龜主題的校本課程)政府與社區合作,建立彈性制度與回饋機制,朝向在地資源保護、共管目標邁進(如林務局推動的社區林業計畫,就是這樣的理念喔)

 
透過世界公民咖啡館的開放討論,討論出許多保育與在地化的可能。

第一線的森林護管員、保育警察、研究員、照養員,需要民眾的支持!

 

《保衛戰非你不可,一起來吧!》

  專業研習活動,就在笑聲此起彼落的世界公民咖啡館開放討論中告向尾聲。有些細心的學員提出了心中的擔憂:『會不會帶領大家認識淺山森林環境、或獵人使用的盜獵手法後,反而推波助瀾,讓盜獵危機更為嚴重?』『教育的力量無法立竿見影,這場食蛇龜生存保衛戰,會不會緩不濟急?』。在這裡,分享活動當天,大家靈光一閃蹦出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結尾:
『大眾要有知的權力,知道了盜獵讓全民共同承擔的外部成本有多高?知道長期照顧收容,對長壽的食蛇龜是多麼難受?才會有感覺,然後改變。』
『以人為本,失去食蛇龜一種生物,與我關係不大;但從萬物皆有生命權的角度來看,就沒有孰輕孰重的考量了!』

  教育過程,或多或少都有『風險』,但教育者可以透過謹慎的作為(如關鍵、機敏資料的保密)、更深入的剖析、更具啟發性的討論,引起學習興趣及珍視的態度。認識了淺山生態系與食蛇龜的緊密關係後,我們期待能擴大保育的面向,不光是保護食蛇龜族群,而是藉由食蛇龜撐起一把保護傘,連帶使生活於此的其他生物們共同受惠!

龜將軍保衛戰,各位大使們,保育火炬交棒給大家囉!

 

  【龜將軍保衛戰非你不可】專業研習,希望參與的夥伴們成為推廣大使,運用員山生態教育館設計的教學活動,把保育的種子灑向更寬廣、更多元的心田!也期待夥伴們後續與我們分享教學回饋喔!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連結四方的生物天堂-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保育非你不可!森林龜將軍的生存保衛戰,參戰吧!(上)



  萬物生活於天地之間,種種耗費能量的行為:如求偶、傳宗接代、躲藏、覓食、育雛…等,多半是為了讓個體成功生存、或讓族群繁衍不息!而大自然就像嚴酷的試煉場,唯有具備適應棲息環境變動的能力:無論是週期性的自然變化(如:潮汐)、突發的環境事件(如:颱風、地震、天然林火),才能通過漫長、無數考驗,成功繁衍至今!臺灣淺山森林的龜將軍-食蛇龜,就是如此的『勝利組』喔! 

 
龜將軍保衛戰主角-食蛇龜是也!


   但近年來臺灣『龜界』並不平靜,一次次因人類而起的『環境變遷』、一次次因人類而起的『生存悲歌』,敲響了生存警鐘!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生物的食蛇龜,族群存續更岌岌可危!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食蛇龜的保育議題,員山生態教育館廣邀學校老師、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工作者,參加專業研習【龜將軍保衛戰非你不可】,期待透過教育者的力量,將保育種子灑向更多、更寬廣的心苗!

  就讓我們透過花絮文章,剖析這龜龜『生存保衛戰』的前因與現況,以及從政府機關的角度,到擔蔥賣菜的販夫走卒,可以如何從生活中為保育盡份心力吧!




《龜鄉,仍否安在?》

  臺灣陸域的天然環境,如:埤塘、溪流、水田、天然溝渠、淺山森林…等,都是適合龜類棲息的環境類型。現階段科學調查發現,臺灣陸域共有5種原生龜鱉類,分別為:食蛇龜柴棺龜金龜斑龜中華鱉。從牠們的生活型態可發現,除了食蛇龜之外,其餘四種都是偏水域型的龜龜喔 
 →點我延伸閱讀:台灣淡水龜介紹

與前一張食蛇龜的照片相比,柴棺龜棲息的環境大為不同!

正在過馬路的中華鱉,身上厚厚的田土,透露了牠來自何方。
  

  那食蛇龜住在哪兒呢?牠們是臺灣原生的陸棲性淡水龜,我們從字面意思來解釋:
  •  『原生』:在人類開發以前,就透過自然方式傳播、繁衍於此地的生物。
  • 『陸棲性淡水龜』:說明偏好棲息在潮濕鬱閉的森林底層,牠們也是臺灣唯一一種趾間無蹼的淡水龜喔! 


  對龜龜們來說,臺灣確實是好山好水的貴寶地,但自從人類開發、聚落發展拓張後,生存隱憂與迫切危機,也逐一浮現!其中,食蛇龜、柴棺龜已被列為『II.珍貴稀有野生生物』金龜更被列為『I.瀕臨絕種野生生物』了!究竟,美好龜鄉的表徵下,有哪些暗藏洶湧的保育危機呢?



《報告,發現保育危機!》

  或許受到外觀、民俗故事、漫畫卡通影響,大家經常有『龜龜們壽命極長』『堅硬龜甲無人能傷』…等刻板印象。從科學角度來看,並非如此絕對!

  生長緩慢的龜類(如:象龜),確實曾有壽命長達百年以上的紀錄,但多數生存於野外的龜類,往往因天候、飲食、意外…等原因,年紀輕輕就死於非命了!而堅硬的龜甲(註:有些龜類的龜甲骨板退化,取而代之的是類似皮膚的革質構造,如:中華鱉、革龜)也非無堅不摧,若遇上強大外力仍會破裂,造成與龜甲相連的龍骨,以及臟器受傷!

龜甲與龍骨相連的牠們,無法使出『金蟬脫殼』大法喔!


  此外,龜鱉類行動相對緩慢,遇上驚擾時,往往緊縮四肢與頭部,讓龜甲保護身體,等待平靜後才行動。這種習性或許能保護自己不受天敵侵擾,但遇上呼嘯而過的車流、別有居心的盜獵者,可就派不上用場了! 


就在完成這篇文章的早晨,小員丁在上班途中,發現路殺的中華鱉。

  行文至此,具有生態議題敏感度的你,是否發現龜龜的幾種生存威脅呢?單兵回報,保育危機偵察結果彙報如下:
  • Ÿ警報一、棲地環境開發
    對龜龜們最直接的影響,『棲地環境快速消失』絕對不容忽視!像湖泊、埤塘、溝渠的水泥,讓適合生活的地方越來越難找到!低海拔森林的開發,也壓縮移動範圍不大、棲地忠誠度高的食蛇龜的生存空間。

    →點我延伸閱讀:台灣河岸陡坡處處 原生龜多摔傷致死
適合食蛇龜產卵的環境,因淺山森林開發而正在消失。

  • 警報二、棲地破碎化
    延續環境開發,原本完整的棲地環境變得零零碎碎,生活其中的龜龜們討生活越來越困難!例如在破碎化的環境,要順利覓食、找尋躲避空間、求偶繁衍,往往必須路過四通八達的馬路;移動過程中,敏感的腹甲感測到遠方車輛行駛的震動,或快加快腳步、或縮進龜甲躲藏,不起眼的牠們往往命喪車輪之下,成為路殺(road kill)的亡魂。
路殺,對生殖力低的食蛇龜族群,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 警報三、繁衍大不易
    臺灣5種原生淡水龜,採取的生殖策略不太相同!例如較早『登大人』(即具有繁衍能力)的斑龜,卵量較多;而性成熟晚的食蛇龜,則因壽命長,採取產卵量較少的策略。在『棲地開發』與『破碎化』的影響下,母龜們面臨缺少合適環境產卵小龜們則少有安全的成長環境更糟的是,一些強勢的外來種(如巴西龜),更會和臺灣原生的淡水龜爭奪食物、棲地呢!
  • 警報四、盜獵走私
    近年來龜龜們最迫切、最嚴重的生存危機,則是非法盜獵走私行為!特別是只自然分布於臺灣、中國大陸及日本琉球的食蛇龜,更是獵人的頭號目標!為什麼特別針對牠們呢?大致上有幾種原因:
    1.物以稀為貴:
    全世界的食蛇龜,目前已知僅有臺灣的野外族群最為穩定,中國大陸甚至已難見到牠們了。「稀少」,成為商人炒做噱頭、收藏家競逐目標!
    2.民俗與飲食文化
    部分地區有食用龜類的文化,傳聞龜肉滋補、龜甲療效好,這種迷思讓食蛇龜飽受威脅。
    3.投資炒作歪風
    國外的寵物與養龜市場,將食蛇龜當成商品炒作,造成價格水漲船高,而且需求大增。
救命呀!食蛇龜們正發出無聲的求救...
一船又一船,滿載、滿載的食蛇龜,走私出口後的命運難測!
安樂龜鄉不再,非法獵具充斥在淺山森林中。




  哇!閱讀到此時的你,或許已長嘆一聲,暗自替『龜途茫茫』的龜龜們揪心不捨。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食蛇龜及龜類的保育議題,引起關注,進而期待翻轉保育困境!參與專業研習【龜將軍保衛戰非你不可】的學員們,經過腦力激盪與開放討論的成果,都讓我們看見希望的火苗呢!

預告:是哪些保育英雄,查獲沒入了這麼多非法獵具?


敬請期待花絮文章下集,精采見分曉喔!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養生動物拳」出擊~ 學成上山保育趣!


  「鷹蛇生死搏是華山派絕技,鷹蛇雙勢齊施,有蒼鷹矯矢之姿、有毒蛇靈動之勢,於一式中同時出現,迅捷狠辣。」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裡這樣描述「鷹蛇生死搏」--右手持鑄如蛇信、利用靈活多段的關節,使出戳、刺的打穴功夫;左手則模仿鷹爪力道,擒拿對手的關節。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武術以動物入拳,除了強橫厲威的外家功夫、也有養生練氣的內家法門。
  那麼,一套【養生動物拳】,究竟如何傳達「生態環境」、「動物構造與行為」的知識,並兼收「養生練氣」之效呢?馬上就讓我們來解開謎題!

暖好身子了嗎?好戲準備開鑼!

  在【養生動物拳】裡頭,我們介紹了七種保育類野生動物,這七種動物圖騰,分別有虎、鹿、猴、熊、鳥、蛇、龜,大小朋友們先試著彼此比劃看看,如果由你來模仿這些動物,你會擺出什麼動作呢?

撕開銀灰色膠帶,瞧瞧我們的真名!

  這些動物的真名家喻戶曉:虎(台灣石虎)、熊(台灣黑熊)、鹿(台灣水鹿)、鳥(大冠鷲)、猴(台灣獼猴)、龜(食蛇龜)、蛇(金絲蛇)。想要習得牠們的動作精髓,光是模仿姿態並不足夠,我們還須先了解牠們身體的構造,以及居住的環境。有了一番認識之後,才更有辦法把牠們圖騰上的精神,迎接到自己的軀體裡。

拜師入山林:「適應環境而生的身體構造,就是我的獨門功夫!」

不同海拔與氣候條件的森林,居民們也不太一樣!

  讓我們先來看看海拔500公尺以下的淺山、農田,首先就是萌且敏捷的石虎了。身上黑斑如錢幣般的大小形狀兩眼內側延伸到額頭的白線,以及較長的尾巴,記住這些特徵,就不會跟一般貓咪搞混了!
  身為豹貓的牠,前掌厚實、肌肉發達,可以悄無聲息地突擊、攫住其他小型動物,那就是牠們的武器了!我們可以用五禽戲中的「虎撲」,來伸展背筋、腳筋,並鍛鍊自己的手部肌肉與核心肌群。

豹貓有兩種,一種是左邊的石虎,另一種是右邊跨種繁殖的寵物家貓,
你分得出來嗎?(圖:石虎抱抱

  海拔分佈上限較低的食蛇龜(1000公尺以下近水域森林)與金絲蛇(400到1700公尺),是數量同樣非常非常稀少的爬行動物。突然一聲清嘯,金絲蛇迅速隱沒了身影。原來是在2000公尺以下山地、丘陵盤旋的大冠鷲。
  大冠鷲除了有銳利遠眺的雙眼之外,牠們鳥類的身體構造,不像人類有控制呼吸的橫隔膜,而能透過翅膀的一開一闔,協助調節呼吸。好奇嗎?試著學學五禽戲的「鳥飛」,手上舉的時候你習慣吐氣還是吸氣呢?(通常是:上舉吸、下放吐)假如你是不錯的習武之材,把呼吸吐納規律地融入動作之後,再加上眼睛的張閉,動動眼睛週遭的神經吧!

翅膀上舉時,眼睛跟著張開,用眼過度之餘,讓眼睛活動活動~

  一路上,可沒少見猴子了。聰明機伶的牠,從平地淺山到海拔3000公尺,都可能見到他的蹤跡。雖然數量龐大,但因為與人類同是臺灣惟二的靈長類動物,也被列入了第三級保育類動物。
  在樹上施展著神妙的輕功,是因為牠長長的尾巴可供平衡,這我們可學不來。那就用「猴提」學學牠踮起腳東張西望的樣子,順便鍛鍊一下腳趾的抓力、放鬆平時緊繃的肩膀脖子吧!

猴子們:「誒?後面有人叫我嗎?」

  突然間,台灣獼猴們發出「卡!卡!」的聲音,難道是因為看到台灣黑熊而緊張了起來嗎?身襲帥氣白V領的牠,食性相當豐富,所以也就不意外,牠會出現在1000到2500公尺間、食物豐富的中、低海拔森林了。
  可別看牠重量甚至可達200公斤,看牠雙腳站立、或看牠攀樹無礙,可以知道牠有非常強健的腰腿下盤與厚掌利爪。那我們就來把精神貫注在雙拳上,隨著以腰腹轉圈、雙拳繞著肚臍畫圓按摩,以「熊運」,配合呼吸、慢慢把氣聚集在丹田裡。

「我們不是肚子痛...」(設計對白

  再高的山上食物種類較少,台灣黑熊可就不太上去啦,卻有一種台灣陸地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在這裡生活,甚至可以在風強草低的陡峭碎石坡上緩步而行,那就是台灣水鹿了。
  究竟在這麼陡的地方該如何維持不墜之姿?答案就是「穩穩釘下每一步腳印」。在五禽戲的「鹿戲」上改版,模仿雄鹿威武的角,先踏穩前腳後、扭轉腰際並如台灣水鹿般回頭遙望。不僅伸展身體兩側的筋,同時也是練習「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的施力方式。許多球類選手都是這樣擊出強打的哦!

不是「YO MAN」,是雄鹿的角哦!

養生動物拳:「養生才能護生,捍衛好自然環境,更能事半功倍。」

  一套五禽戲講解、打完、收工,大家有沒有發現,居住海拔越低的野生動物,似乎遭受的威脅就越大呢?其實就算是出現於中、高海拔的台灣黑熊與台灣水鹿,據說古早以前也會在低海拔出沒呢。隨著人類在森林環境的密集開發、盜獵行為,以及不加節制的遊憩活動(丟廚餘、山上遛寵物等等...),這些野生動物的族群存續也備受衝擊威脅。
  就算石虎再怎麼敏捷、金絲蛇再怎麼靈活、食蛇龜再怎麼高防禦力、台灣黑熊再怎麼強壯,如果碰上了「汽車路殺1「獸鋏獸籠」,乃至於毀家滅村的「棲地破壞」,也都毫無招架之力了。

來看看這些野生動物老師們的保育類等級吧!

  生態系中的各種角色,以一種隱而偶現的關係緊密交織著、共同建構起生態系的平衡,居中的人類,更是與生態系平衡休戚與共。即使不討論這一層實質關係,「對生態系中野生的動植物,抱持尊重與理解的價值觀」,對於科技日新月異、影響力舉足輕重的人類社會來說,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直覺的保護機制!
  此外,時時練習養生拳,讓自己處於既放鬆又精神飽滿的狀態,可以幫助我們養生練氣。而「尊重與理解的價值觀與實際行動」,則是養生練氣很好的心理狀態基礎。關於這點,我們也可以從道家或許多佛經經典中得到印證呢!

養生動物拳打完收工,學成上山保育趣!

  活動尾聲,大小朋友們從山林中學得一套「養生動物拳」,是不是隱隱都有種內功小成的感覺呢?不妨就抱著這種飽滿的精神狀態,一起上山保育趣吧!


1  台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https://roadkill.tw/report/27811
1  四處爬爬走(路殺社):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roadki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