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迢迢泰雅鄉路-南澳古道

南澳古道,就是原本的舊武塔古道,也被稱作比亞毫古道,是日治時期從南澳通往大同的警備道的小小段落。從這條步道盡頭再往山裡去,就是現今南澳各村的舊部落所在。入口在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村西側,距離人來人往的主要交通幹道有好一段路程,也因此保留了單純美好的自然風貌。

沿著南澳南溪的右岸,我們踏踩著歷史的足跡,從古道口緩步進入,雖然過往的記憶早就被時間淹沒在塵土草叢中,但我們還是可以細細從中啜飲泰雅部落的往日餘韻。
入口旁的山壁上,就是「旃(ㄓㄢ)檀駐在所」舊址,過去是管控古道出口的警備站,彷彿低調宣告著由此而上的路徑會更加蜿蜒。

避雨的山洞
這個路邊的淺淺山洞真令人好奇,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後來才知道,本來窄小的山洞,每次有泰雅獵人因避雨而來,就會順手敲敲打打,到最後就變成寬敞舒適的避雨亭啦!

我們遇到第一條支流,靠著一號吊橋搖搖晃晃到對岸,走的時候向下眺望,看到旁邊廢棄的吊橋好似鄉野傳說的場景。長輩是這麼說的:最早的吊橋還要在更高的地方,比這兩座吊橋都高得多,但是南澳南溪沖刷的力量太強,年年月月的向下切割,每次大石頭的崩落又往往引發連鎖反應,所以沒幾年就變成深邃的溪谷。






早年的遺跡從前的吊橋


再往前,我們抵達「鞍部」,這個鞍部的名字叫做「Yori-nyawan」,是從前泰雅族人打獵的中繼站,獵人們走到這裡可以稍作休息,把山上的水和食物吃光,因為馬上就要到家啦!

DSC01974 DSC02015

來到第二條支流上的二號吊橋,就知道離終點不遠了,繼續往前吧!沿途看到個小小的四方形石柱,悠悠訴說著日治時代的交織的血淚及汗水。

終於到達終點了,可以找個地方好好歇歇腿,和朋友們一起輕鬆自在地聊聊天。遠遠眺望溪邊,發現有些樹木已經悄悄提前轉黃了,也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等到秋天再來,想必是一片片金黃燦紅吧!
                               DSC02013

在深山溪谷休息的時候,突然想起這腳下踩的正是台灣最古老的地塊呢!話說七千萬年前的「南澳造山運動」就在原本平靜的太平洋西岸展開。古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推擠,把經年累月累積的海底沈積物與部分的海洋板塊擠壓變質,抬升形成古台灣島。好多年過去,到了六百萬年前,這個地區的板塊擠壓再次活躍起來,開始了持續至今的「蓬萊造山運動」。先前的古台灣島被推得更高,在中央山脈北段東側構成了大範圍的片岩與大理岩,約從南澳一帶向南延伸,延縱谷直抵台東附近,這塊地層被稱為「大南澳片岩」或「大南澳變質雜岩」。走在南澳南溪旁,最常見是中度變質而成的片岩,常可在岩石紋路上看到經擠壓的彎曲痕跡;另外還有片麻岩,可以在岩石中發現高度變質而成的粗粒晶體喔!
IMGP4965

恢復了精力,我們起身返程,原路往回的情況下,注意力就不再留連一座座的遺跡,卻轉向身邊爭奇鬥艷的小動物與植物們。
DSC02043 DSC02018
           東方狗脊蕨                                          九芎

不曉得是不是這裡的環境特別好,讓路邊的「九芎」都長得格外粗壯耶!過去九芎是泰雅族重要的織品染料,另外獵人獵獲野獸後,也會利用九芎的炭材燻製獵品,使獸肉可以保存較久。看到沒,「東方狗脊蕨」長出了許多不定芽,就這麼黏在葉片上呢,是不是很像小毽子呢?
DSC01971 DSC01920
                          白鶴蘭                                                    人面蜘蛛
路邊的「白鶴蘭」潔淨端莊,像是風中飄逸的小仙子。而涼風輕輕吹拂過來,路邊卻同時也在上演著現實的生存競爭呢!樹枝間張網等候許久的「人面蜘蛛」,終於逮到了一隻糊塗的蜜蜂被蛛網纏處,蜘蛛馬上靠過來繼續吐絲,把蜜蜂緊緊纏得動彈不得。

快回到入口處,還發現了「冇(ㄇㄡˇ)骨消」已經開滿了細小的白色花朵,中間長出一顆顆嫩紅的蜜腺,外形就像小茶杯,裡面裝滿甜蜜,好像在招呼著四處嗜甜的蝴蝶、蜜蜂們說:「呼乾啦!」

                                    DSC01910
                                                                    冇骨消
離開南澳古道的路上,只覺得依依不捨,心裡一直想著「下次下去溪邊泡泡腳吧」、「下次往前去看看那條小徑會通到哪兒吧」,為什麼這裡特別教人留連呢?或許是因為這裡的小花小草特別可愛,又或者是因為這裡的歷史氛圍濃厚、引人鄉愁吧!
                                     DSC02027
加碼推薦順遊景點
1. 南澳原生植物園:
走完步道,回到南澳補給休憩,又覺得對自然美景意猶未盡嗎?那就到南澳原生植物園吧,地點就在南澳火車站附近的南澳工作站。佔地9公頃的原生植物園栽種有200種以上的各種植物,是個適合闔家大小悠閒散步的好地方喔!

南澳古道如何去
1. 大眾運輸+步行:
搭火車至南澳車站,轉乘南澳觀光接駁巴士(08:30、10:30、14:00、16:00發車),約30分鐘抵達金洋社區下車,沿南澳南溪步行至步道入口約5.5公里。
2. 大眾運輸+腳踏車:
帶腳踏車搭區間車至南澳車站(折疊車放入車袋可在武塔車站下車),沿台9線向南約3.5至武塔車站,沿南澳南溪往上游約6公里至金洋村,再往上游約5.5至步道入口。
3. 自行開車:
台9線至武塔村,向西進入金洋村,沿宜57線向西行約15分鐘抵達步道入口。

參考資訊:
1. 找路(林克孝,2010年初版,遠流)
2. 大台灣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267
3.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系統
http://gis.moeacgs.gov.tw/gwh/gsb97-1/sys8/index.cfm



想實際走訪南澳古道,感受悠悠的歷史氛圍嗎?
可先利用線上導覽地圖,讓旅程更豐富喔!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南澳古道--迢迢泰雅歸鄉路


 南澳古道線上導覽地圖QR-Code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北國嬌客--冰河孑遺生物


秋天的金黃樹木

又到了秋末初冬的季節,在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有的樹木仍保青綠、有的變得金黃艷紅、有的樹葉盡落,風貌各不相同。其中會變色的幾種樹木,總給人感覺到特別深濃的秋意。在宜蘭太平山深處,隨著季節變化,最為鮮豔美麗的,就當「山毛櫸」莫屬啦!




瑰麗多變的山毛櫸
山毛櫸,又稱台灣水青岡,是山毛櫸科的大型喬木,每到秋末,葉子就會逐漸轉為金黃色,三數週後就全數掉落。山毛櫸的外形隨四季變化顯著,有著明顯的溫帶植物特徵,偶爾又會聽到有人稱牠是一種「孑遺生物」1

聽來奇怪,什麼是孑遺生物呢?所謂孑遺生物,就是指演化歷程中,經歷了重大滅絕事件,而殘存的生物族群。一般具有存活年代久遠、族群數量少、親族數量少、分布區域狹隘等特色,並可概分為演化、地形地貌、氣候三大類因素。其中氣候的孑遺中,就屬「冰河孑遺生物」最廣為人知了。


冰河孑遺生物

要說明這個詞彙,可得要從地球的歷史說起啦:地球億萬年的成長歷程中,溫度可不是年年老是相同的,會隨著軌道運行,時而冰冷,時而炎熱。冰冷的時期,就稱為冰河期,冰河期之間的暖和時段,就稱為間冰期。

冰河期來臨時,全球的溫度大為下降,熱帶地區變得涼爽,但是原本就涼爽的溫、寒帶地區可就要變成大冰櫃啦!於是動植物們就會藉由遷徙、傳播的方式逐漸移居到較低海拔的地區。同時也藉由凍結成陸的海水、湖面,得以播遷到原本被水域阻隔的陸塊或島嶼。
間冰期到了, 就往山上遷徙
等到冰河期過去,氣溫回升,熱帶、亞熱帶地區又恢復炎熱,不再是這些遠道而來的生物們的避寒處,但來時的冰陸已經回變成水了,於是這些耐不住酷熱的生物們就往高海拔的地區播遷,因而在原生地之外的陸域或島嶼存活繁衍下來。

台東蘇鐵
台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除了是東亞、南亞、太平洋諸島往來的輻輳之地,旅行經過的動植物繁多,而且又因為地底板塊推擠而高高隆起,地形多變,提供生活型態截然不同的各種生物皆能找到合適棲所,高海拔山區的低溫環境,便是這些北國來的孑遺生物極佳的生活環境。

除了前面提到的山毛櫸外,包含氣勢威武的台東蘇鐵、優雅的櫻花鉤吻鮭、兩棲可愛的山椒魚等等,也都屬於冰河孑遺生物。就地球寬廣的空間尺度與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這些動植物就好像是遠道而來的貴客呢!在原生的地區,有的生物族群甚至可能已經滅絕了,卻意外地在千里外的蕞爾小島上生生不息。這麼一想,下次見到他們,是不是覺得更加珍貴難得了呢?


註1:有時使用上會「孑遺」、「孓遺」分不清,孑、孓兩字都有短小的意思,所以蚊子幼蟲稱為孑孓。但孑字又有「剩餘」的意思,所以當用「孑」遺生物。


參考資料:
1. 孑遺生物(責任編輯/陳俊宏,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31242
2. 淺談孑遺植物(林迷,http://transylva-ecology.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html
3. 台灣孑遺樹種雜記(林迷,http://transylva-ecology.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28.html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外澳的漁網

你曾不曾經回想過去的日子呢?可能是三年前或五年前,也可能是三十年前或五十年前。除了緬懷過去的生活之外,還記不記得當時的生活用品呢?現代化的生活那麼便利,一切用具都如此新穎,還能見到過去的痕跡嗎?
外澳海岸飄逸的漁網



山上的石空與海邊的外澳遙遙對望蘭陽平原上最北邊的鄉鎮是頭城,頭城的北邊有個大漁港名叫烏石港,烏石港以北有個小漁村名叫外澳。三面環抱的海岸地形稱之為「澳」;至於「外」,則是烏石港之「外」的意思。有賴烏石港漁商活絡之便,外澳也曾經是個熱鬧的地方。西邊山上還有個栽種染料植物為業的石空聚落,與這個太平洋畔的漁村聚落遙遙相望。

各地傳統漁村逐年落沒,外澳亦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外澳的興衰,或許可以從漁網的演替看出端倪。現代人中,恐怕很少人看過傳統的漁網了。純天然的棉麻材質編成,有著天然材料摸起來溫暖舒服的觸感,當然也有著天然材料畏蟲怕潮的本質,需要費心維護。到了損壞不堪使用之後,棄置於自然,就回歸於自然。

補網是重要的維生技能

傳統的漁網材料不易,價錢當然也不便宜,漁民們對此唯一的生財工具必然慎為愛惜。但是也因為材質天然,張力有限,要是一時操作不當,或是遇著兇猛的魚群,難免就會斷裂破洞。如此珍貴的漁網破了洞真教人擔憂!不過不要緊,漁民們各各都有一副好手藝。拿起早就預備好了的,竹子刻成的「漁網針」,纏上線,三兩下子就把破洞補起來。鏘鏘!又是張完整的漁網啦!



多用途的天然染劑-薯榔


等到漁季的辛苦終於告一段落,漁網可得好好收藏起來,以待下回再次大展身手。收藏保存的過程,就得仰賴山上的好鄰居所栽種的作物了。石空聚落主要栽種的「大青」、「朱能」等作物,除了是美麗的天然染劑之外,其中俗稱朱能的「裡白葉薯榔」(或簡稱為薯榔)更是漁民維護漁網的必需品。



朱紅色的汁液可以讓漁網更堅韌


薯榔與山藥相彷,同是薯蕷科的植物,取其塊莖加水研磨,濾出來的的汁液富含單寧酸與膠質,可以讓漁網更加堅韌。為了讓汁液充分滲入漁網的纖維,漁網必須在薯榔汁液中浸泡靜置一整晚,等待過程中還得不斷補充新鮮的薯榔汁液。浸泡完成,拿起晾乾或以蒸籠蒸過,再浸泡,再晾或蒸,如此反覆染製一週以上,才告完工。辛苦的過程,都讓童年時候曾經參與過的漁民們印象深刻。




時光流轉,零散小船的捕魚方式式微,逐漸被大規模的捕撈與養殖漁業替代;棉麻漁網早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的合成漁網。合成漁網多以尼龍製成,便宜、耐用,漁民們不再需要補魚網或染漁網,省時省工。

然而,合成漁網損壞後,由於替代成本低,容易被直接棄置海中,兼以其耐久不壞的特性,就此與自然環境長存。偶然經過的海中生物一不小心被纏上了,往往就是掙扎痛苦而終不得脫身。除了物理性的傷害,大海中的這些塑料當然還有熱分解與溶出的風險,其添加物有可能屬於環境賀爾蒙或持久性污染物,長期而廣泛的污染,經由生物鏈的傳遞,終究是會累積在最高層的捕獵者-例如我們-的身上。另外,尼龍提煉自石油的事實,也教人對資源/能源的缺乏與污染充滿擔憂。
生態環境中渲染的喜悅就是不可取代的價值!

平心而論,以現況而言,漁民們的確不可能捨棄合成漁網而改用天然漁網。但不管是基於種種疑慮,或是歷史文化的感情,某些傳統的漁村記憶與技藝,幸運地經由大家用心或是意外地保存下來。也許哪天時光流轉,這些老智慧又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無價之寶哩!

參考資料:
1. 外澳民俗植物(摺頁),宜蘭縣頭城鎮外澳社區發展協會出版
2. 外澳社區發展協會,03-9775848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新聞稿)「員山好食在」來員山生態教育館尋找山林珍寶 ~開啟美食、旅遊、生態保育的新扉頁


11月的冷冷冬日,員山生態教育館推出「員山好食在」挖寶活動,在品嘗員山在地美食「魚丸米粉」的同時,透過張貼於店家內的地圖指引,完成尋寶有獎徵答活動,體會森林資源之於人們活動的重要性。

早期太平山生產的木材,溜過山道、漂過水運來到了員山貯木池,促成這個員山鄉的繁榮。然而,森林不只提昇人們的經濟,也照顧到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們。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山羌、在夜晚天空中靜靜飛行的蝙蝠、樹葉的百變姿態、植物在生活中的各式妙用……,關於山林的這些珍寶你了解多少呢?想要更認識這些綠色珍寶,走一趟員山鄉,吃碗早期貯木工人的魚丸米粉湯,一起到「員山生態教育館」加入解題蛙()寶的行列吧!

員山生態教育館特別與鄰近的美食業者合作,只要在張貼著「員山好食在」活動海報的店家內用餐,並詳閱DM上的說明及問題後,帶著DM上的「蛙寶卡」即可至員山生態教育館內尋找問題的答案,向館內服務人員說出正確解答後還能獲得一份小獎品哦。詳細活動訊息,可參考員山生態教育館網站(http://yuanshan-elc.blogspot.com)、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網站(http://loudong.forest.gov.tw)、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網(http://www.eeft.org.tw),或以電話(03922-4307及電子郵件ys.service@eeft.org.tw洽詢。

本案聯絡人:
羅東林區管理處 育樂課 課長 林蒼蔡 (03)954-5114 分機231
羅東林區管理處 育樂課 技正 李芬蘭 (03)954-5114 分機247
羅東林區管理處 育樂課 技士 陳美貞 (03)954-5114 分機248 
員山生態教育館 專案經理    許芷瑋 (03)922-4307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新聞稿)打卡填問卷,送您地景禮物書『一切,因為造山』


    林務局為推廣地景保育概念,於99年度完成地景百選,太平山翠峰湖及鳩之澤溫泉、南方澳沙頸岬、東澳烏石鼻等,均為宜蘭縣的重要地質景點。今年度為持續推動地質保育工作,出版有國家地質瑰寶禮物書『一切,因為造山』,本書將台灣多變的地景,以造山運動為主軸貫穿歷史片段,凸顯出台灣最重要的地質特色,於由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多樣性地景,相較於澳洲或歐洲不見顯著地形變化,台灣面積雖小然地形卻能千變萬化,也因此造就多樣的生態棲地。

   
想要索取『一切,因為造山』的民眾,要親自到員山生態教育館以Facebook打卡,發表愛地景的理由或拍張員山生態教育館的展示照片上傳,即可獲得禮物書,或是
員山生態教育館網站下載地景保育宣導問卷,填寫問卷後親至員山生態教育館亦可兌換禮物書一本活動即日起至1130止,限量200本,一人限領取一本,歡迎民眾踴躍索取。

索取地點資訊:
員山生態教育館,地址:宜蘭縣員山鄉員山路一段163號,
電話:03-9224307,網址:http://yuanshan-elc.blogspot.com/ 


本案聯絡人:羅東林區管理處
育樂課 課長  林蒼蔡 
03-9560765

員山好食在 美味引路挖寶趣

 

早期太平山生產的木材,溜過山道、漂過水運來到了員山貯木池,
促成這個鄉村的繁榮。

而森林不只提昇人們的經濟,也照顧到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們。
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山羌、在夜晚天空中靜靜飛行的蝙蝠、
樹葉的百變姿態、植物在生活中的各式妙用……
你了解多少呢?想要更認識這些綠色珍寶,
來吃碗員山貯木池工人的魚丸米粉,
一起加入蛙(挖)寶的行列吧!

蛙寶卡索取處
  • 大廟口魚丸米粉
  • 好味小吃
  • 呂家傳統魚丸米粉
  • 來是福魚丸米粉
  • 林記魚丸米粉
  • 林鳳嬌小吃部
  • 員山大寶
  • 陳茂庚魚丸米粉
  • 黃家魚丸米粉
  • 楊彩卿魚丸米粉
  • 鄭記魚丸米粉
於11月10日到11月30日期間,在上列店家索取「蛙寶卡」並記下DM背面的題號,
到員山生態教育館回答正確解答,即可獲得一份小獎品喔!

來吧!一塊來員山挖寶囉~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打卡填問卷,送您地景禮物書『一切,因為造山』(已索取完畢!)

台灣陸地面積區區32,260平方公里,為什麼在這麼小的面積裡擁有2,1014種昆蟲、8,162種植物、669種鳥類、128種爬蟲類、122種哺乳類、65種兩生類?

「一切,因為造山」讓台灣有多樣化的環境,孕育出繽紛多彩的生命。
來員山生態教育館認識台灣生物多樣性,打卡填問卷,送您地景禮物書『一切,因為造山』。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限量200本,一人限領取一本。
活動地點:員山生態教育館(宜蘭縣員山鄉員山路一段163號,詳細交通資訊請按此)
活動辦法:以Facebook打卡或填問卷,即可獲得一本禮物書「一切,因為造山」。
活動說明:
1.Facebook打卡:在員山生態教育館以Facebook打卡,
                          並發表愛地景的理由或拍張員山生態教育館的展示照片上傳。
2.填問卷:下載地景保育宣導問卷,填寫問卷後送至員山生態教育館。(下載問卷請按此)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上山下海訪傳奇


金風吹起涼爽的十月天,趁著秋日的好天氣,我們與一群大小朋友們作伙來到外澳的海邊。

外澳的山與海好近好近





大部分的人都是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沒想到外澳是個如此寧靜的角落,就連火車站都是個無人車站哩!看看四周,這裡的西側高山雄偉俊俏,這裡的東側大海悠哉清涼,無怪那些衝浪客總是要到這裡來度假。

漁夫,水手們,船長

鐺鐺,大頭船長登場了,還有三位好不厲害的水手-小莫、小傑、小恩,大家一起認識了船長的老朋友-新手漁夫玲玲,故事就這麼展開啦!


原本還以為漁夫所有的生活需求,只要待在海邊就能全部滿足了,跟著玲玲上山下海,才終於知道沒那麼簡單呢!漁網本身靠的就是天然的棉紗材質、破了要用竹子做的漁網針來補網、要收藏前還要找到俗稱「朱能」的裡白葉薯榔來染網。不只這樣,仔細想想,平常的食衣住行更是樣樣離不開眼前的這片山林呢!



 補漁網 建造涼亭
 準備朱能染汁 染曬漁網

藉由「山海偵測計」的協助,大家反覆地思考,漁夫與山林之間到底有多少關係呢?經過一次次的活動,大家都覺得發現的關聯性的越來越多,原來住在外澳海邊的漁夫們,不只與山林的距離近在咫尺,更親近的是彼此依存的互動關係喔!
  拿出山海偵測計漁夫與山林的關係有幾分?  發現越來越多的關聯

一整天的忙碌過後,大家都覺得漁夫真辛苦,要是有更方便的漁網就好了。其實現在這種費時費力的天然漁網已經很罕見了,絕大部分都已經被便宜又耐用的人工合成漁網所替代。但在享受這些便利的人工製品的同時,總教人不禁反思,或許這些傳統的技藝已經被替代,但裡面所蘊含的智慧與溫柔,卻是永遠珍貴而無法取代的吧!
被替代傳統,無法取代的文化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20111030山海老傳奇活動相簿

哇!天氣好好喔~
來到山邊海角的外澳
我們準備今天要上山下海囉!!

遇到了大頭船長
遇到了水手小莫,小傑,小恩
遇到了新手漁夫玲玲
我們一起善用山林的各項資源
幫助玲玲補漁網,染漁網
還要走上石空古道尋找一大堆民族植物
呼~好不容易~終於完成這辛勞的工作啦!

來~拿出你的山海偵測計!!
漁夫跟山林有多少關係呢?

山海老傳奇10/30 點選左邊的圖片 來看看當天的照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