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2017年終回顧】員山館的活動,你全部玩透透了嗎?

一年又匆匆地過去,各位還記得自己今年參加過哪些員山館的活動嗎?或許跟家人來聽場講座、看場電影;跟全班同學在館內四處冒險、搜集錢幣;隨著小員丁的腳步,走到戶外發揮「找鳥」好眼力....。不如讓我們透過文字與影像,回顧2017年與家人、朋友在員山共同編織的美好記憶吧!

年初,一聲雞鳴劃破天際,為我們迎來了春節喜氣。孩子們各個手拿長輩發的紅包袋,進行一場【臺灣好雞紅包創意妝點】,讓紅包袋增添更多祝福&雞兒年味。

孩童與自己設計的紅包袋合影紀念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公民科學+】 跳跳鳥八哥的宜蘭日記

常有民眾問:「有種鳥以前沒注意過,但這幾年常常看到。不小隻,很愛在馬路或電線桿上跳跳跳,我很確定不是麻雀,那是什麼鳥呢?」,小員丁眉頭一皺,發現案情並不單純。再多問幾個外型特徵後,鐵口直斷:「嗯,九成是八哥。」

八哥,家八哥,白尾八哥
三種八哥的宜蘭生活日記,有勞深藏於校園的小偵探共同紀錄(拍攝者:林泳易)
面對外來客的入侵,已被列為2級保育類的臺灣原生種「八哥」,是否還有族群在宜蘭生活呢?牠們過得好嗎?員山生態教育館推出「八哥科鳥類監測公民科學行動」,小員丁三進三出校園,透過每一階段的課程說明與實際操作,引導「八哥小偵探」們開鳥眼,學會辨識宜蘭縣內常見的八哥科鳥類、熟悉觀察紀錄表的填寫與回報流程。


每到月初老師回傳每個班級的觀察紀錄時,都讓小員丁好興奮好感動呀!這些觀察紀錄透過層層把關,確認資料的完整與正確性後,今年的監測行動全體共記錄到1,330隻次的八哥科鳥類。有勞宜蘭「八哥小偵探」這五個月的努力,讓我們得以稍稍一窺牠們的生活。

✪ 下有懶人包,服用前請注意 
(1) 本行動為「機會型」公民科學行動,目的是降低參與門檻。讓有心人有緣人,發現目標生物都能用簡易的方式記錄回報。
(2) 「八哥小偵探」來自宜蘭縣內六所國中小學:中山國小、中華國中、光復國小、湖山國小、東光國中及深溝國小(按筆畫排列),每校各一個班級參與,由衷感謝師生的付出。
(3) 監測行動自2017年5月開始,10月結束。所累積的觀察紀錄可以說明現階段的觀察現象,但不適合過度推論喔。


八哥鳥事-外來客全面進攻
八哥,講臺語的長輩們則稱牠們為「駕翎(ka1 ling7)」。近年的田野觀察及調查報告,都指出臺灣原生種「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數量減少,被外來種「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及「白尾八哥(Acridotheres javanicus)」取而代之。

延伸閱讀:【公民科學+】常見八哥猜一猜 - 外觀辨識篇


但是,在宜蘭也是相同的狀況嗎?好奇之餘,小員丁默默的祈禱有不同的結果…


宜蘭鳥蹤跡-滿城盡見「黃金」鳥
將地圖切分成1公里 x 1公里見方的網格,再把監測行動累積了五個月的八哥科鳥類的出現位置標記上去,嗯…可以看到學校周邊累積了很多的觀察紀錄;而不同顏色的格子表示該區域曾發現的鳥種,數一數原生種八哥佔了幾格呢?

三種八哥分佈網格
小偵探們的調查足跡,共劃分成43個「1公里 x 1公里」的網格,其中原生種八哥佔22格喔!
透過地圖瞭解,分布最廣的是「黃嘴黃眼」的白尾八哥(共38格),其次是「戴黃色眼罩」的家八哥(共22格),加上沒有任何一個網格是只單純記錄到原生種八哥,所以整個宜蘭縣最容易見到的,都是身上有黃澄澄特徵的外來種八哥呀!(註:三種八哥同時都有紀錄的則有17格。)


八哥多八哥少原生種現況還真是少
根據1,330隻次的八哥科鳥類回報紀錄,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小偵探們目擊的鳥兒,超過一半(681隻次)是家八哥,其次是白尾八哥(504隻次),總計近九成是外來種的八哥呀!


家八哥51%,白尾八哥38%,八哥11%
原生種八哥只有145隻次,相較之下真是壓倒性的少呀!
進一步透過統計軟體的分析,確認了這五個月的監測計畫所紀錄的三種八哥,家八哥的數量顯著多於白尾八哥,而白尾八哥數量又顯著多餘原生種八哥。這樣的結果對應到各路英雄好漢(如:賞鳥愛好者、地方長輩、生態調查者)的長期觀察,還真的蠻吻合的呀…


八哥八哥我牽掛-思考在行動之後
11月的時候小員丁整理完回報資料,陸續回到班級跟「八哥小偵探」們分享今年的行動成果。記得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頒獎時的歡呼聲,也不是大家看到原生種八哥數量很少的驚訝表情;而是同學們思考「這幾個月累積的資料,對生態研究會有什麼幫助?」的一段小靜默。

機會型的公民科學調查模式,大家開始思考這五個月數據背後的意義:「這些數據真的就證明臺灣的八哥科鳥類現況嗎?」、「該如何了解三種八哥在不同季節有沒有數量變化?」、「不同的棲地環境,是不是會吸引不同的八哥出現呢?」、「沒有看到八哥,是真的沒有鳥?還是我用錯方法?」…等問題,每一個問題都非常有趣,有些同學思緒跑得很快,劈哩啪啦的闡述著,有些同學摸著下巴,發亮的眼睛透漏著正思考著些什麼…


洗洗腦袋!就要讓你覺得公民科學真有趣!
很多人聽到「科學」兩個字就頭暈眼花,眼皮不自主的沉重起來。說真的,科學的嚴謹與重重規範,小員丁有時也吃不消!但「公民科學」行動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激發大家對環境的好奇心,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然後邀請你一起參與解開大自然出的謎團的實際行動。

今年的「八哥科鳥類監測公民科學行動」雖然已經告一段落,課程當然有未竟完美之處。但過程中,如果有帶給同學們一些小好奇、如果曾激勵了同學「想多做些什麼」的情緒-無論是解開心中的疑惑、想幫助環境保護,或是滿足自身的使命感,那就是給小員丁最大的肯定啦!

除了員山館,臺灣還有好多關心環境、推動保育的單位也規劃有趣又方便參加的公民科學行動喔!對生態保育很熱情又積極的你(標準的內控觀,如監測行動結束後還積極回報八哥觀察紀錄給小員丁的同學),請繼續保持!如果你對公民科學行動的效用還有些懷疑(外控觀爹斯),不妨放開心胸試試看,說不定你會一試成主顧喔!

延伸閱讀:【公民科學+】給面對環境破壞卻無能為力的你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大樹呼救,誰人知?

樹葉製造氧氣讓動物呼吸生存,樹根抓緊土壤減緩大雨沖刷,樹蔭提供我們乘涼、也降低地面溫度。眾樹成林,更是全家人假日最喜歡一起去享受芬多精森林浴的好所在。然而,隨著人口增加、都市擴張,人們為了使用更多的土地,將原本住在這裡的大樹一棵棵砍掉,或是移植到公園裡跟道路兩旁。但是它們搬家後真的快樂嗎?樹木健不健康,我們知道嗎?

移植樹木時若不小心傷到樹根,或是種植得太深,都容易導致它生病。那我們該如何判斷一棵樹是不是生病了呢?其實只要用眼睛觀察,認識樹木生病的四期病徵,越早發現,就能越早治療喔!


大樹診斷第一步:抬頭看看
Q:看看樹頂的葉子,是不是有一部分枯黃凋零?

樹頂局部枝葉枯萎
樹頂局部枝葉枯萎 

【第1期病徵】樹頂局部枝葉枯萎  
移植時傷到樹根,或因種植太深使根部窒息死亡,水份無法向上輸送到頂部的枝葉。首先,受傷根部同側上方的枝條發芽或開花會比其他枝條慢,接著呈現末梢葉片枯黃。


大樹診斷第二步:低頭看看
Q:觀察樹幹基部是不是出現縱向裂痕?

樹幹基部縱裂
樹幹基部縱裂

【第2期病徵】樹幹基部縱裂
病菌從根部傷口入侵感染,根部潰爛,根壓不足使水份無法向上輸送。水分持續堆積在樹幹基部造成膨大,致使表皮產生縱裂有了新的傷口,惡性循環。


大樹診斷第三步:觀察螞蟻
Q:樹上有很多螞蟻嗎?

白蟻螞蟻進駐
白蟻螞蟻進駐

【第3期】白蟻螞蟻進駐
樹木內部開始腐爛,吸引白蟻、螞蟻來啃食。
💡螞蟻並不會造成樹木枯死,只有生病的樹才會吸引牠們來喔!


大樹診斷第四步:尋覓香菇
Q:樹上有長出香菇嗎?

樹上長香菇
樹上長香菇

【第4期病徵】樹上長香菇
樹木已腐朽,菌菇開始分解木頭。
💡樹上若長出香菇,有如癌症末期,要準備跟這它 say goodbye 了。


樹木生病有時候會長達一年、兩年,甚至更久,若一直都沒有人發現,它可能就會因此枯萎死掉。學會解讀樹木的語言,看懂樹木的表情,一起關心生活週遭的大小樹。如果觀察到上述病徵,建議趕快請專業的「樹醫師」來協助治療,讓這些珍貴樹木可以恢復健康,一直陪伴我們到老~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公民科學+】給面對環境破壞卻無能為力的你

  今天的文章有點囉嗦,有點像解籤詩,在進入正題認識公民科學的行動之前,先讓我們來看一小段故事吧! 

----------------------------------------
漫長的一天又過去了。
  揉揉乾澀的眼睛,伸展僵硬的身體,我終於離開的辦公室,現在是晚上七點。外頭寒風冷冽,還好早上聽到廣播,多拎了件外套才出門上班;但外套溫暖了身體,鼻子卻不聽話的噴嚏不停。哎呀!該不會是感冒前兆吧?,想到沒人等門的出租套房,回家一個人冷清又孤單,不如吃個小火鍋暖暖胃再回家吧!
引自pixabay
下班又餓又冷,不想馬上回到冷清清的家,吃完飯再回去吧!


  找了面對電視的位置坐下,老闆早記得我的喜好,熟稔送上我習慣的泡菜豆腐鍋。這家店稱不上一塵不染,口味也還不錯,之所以成為老主顧是因為認同老闆:「火鍋要好吃,餐具不能隨便」而不使用免洗餐具的堅持。這很好,漂亮的餐具讓我胃口大開,而且吃頓飯才幾十分鐘,我不想製造一堆難以分解的垃圾。
  看著政論節目為了臺灣的發電比例吵得不可開交、昨天擱淺海灘的死亡海豚肚子裡都是塑膠垃圾、農地的開發及工廠汙染土地…,都是些令人沮喪的新聞。又聽見氣象主播字正腔圓播報:「今天各地的空氣品質指標介於普通至對所有族群不健康之間,特別是中部的民眾建議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天啊!搞不好我不是感冒了,而是空氣品質不良導致鼻子過敏?


  老闆嘆了口氣:「唉,我女兒是過敏體質,醫生建議我去買空氣清淨機。這年頭連呼吸乾淨的空氣都這麼難?環境保護有啥用,早就整組壞了了啦…」。不禁想起同事曾問我:「你隨身攜帶環保餐盒與保溫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少買新衣物、不一頭熱團購商品、買比較貴的公平貿易或友善環境認證的產品,就能改變世界嗎?」。面對言語挑戰及訕笑,我除了微笑面對,卻也說不出個道理。
  我不熱衷環境運動,也不是生態學家,只想在乾淨健康的環境生活、在生活中降低對地球的負擔,甚至做一些對土地有幫助的事情,如此而已呀!默默地吃完火鍋,付了錢,步上回家的路。胃暖了,但剛才的新聞還不快地梗在心頭,但我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對環境保護杯水車薪呀!走著走著,無意識地唸出哲學課時讀到的一句話,真是太貼切了。
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Socrates, B.C.470-399)
  我發出乾乾的苦笑,朦朧的月暈伴著我回家,我知道那是因為霾。

----------------------------------------


  讀完這則小故事,你的感受是什麼呢?覺得灰心無力?感慨萬千?認為一切付出都是徒勞無功?還是你會想再接再厲?在保護環境的路上繼續當個「我行我素」的人呢?大家的答案可能都不同,而環境教育或生態保育從業人員面對民眾時,很常被問的問題就是:「你們少數人保護的很認真,走出這扇門,大多數的人還是在破壞。走出臺灣,別的國家破壞可能更嚴重,怎麼會有效!」你也曾面對這樣的質疑而有挫折感嗎?我們將人格粗略分成內控觀(internal control)外控觀(external control),大概的意思是:

  • 內控觀的人認為,命運掌握於自己,自己的行為能影響外界。一些研究也發現,此類型的人比較容易快樂、也積極的面對未來。
  • 反之,外控觀的人偏向認為,命運是由外力所控制,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外界,因此,焦慮及無力感比較容易伴隨這類型的人。


  你是哪一類型的人呢?若你是前文故事的主角,你未來可以怎麼做呢?我們打算給你一些小建議:

給內控觀的你:

你已經做得很好,保持樂觀繼續做下去吧!環境保護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想想高雄的愛河整治了多少年才「不臭」,對吧!),記得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除了獨善其身,行動力是你最強大的武器,就從身邊最親近的人影響起吧!你的行為會對周遭的人產生淺移默化的效果喔!(以攜帶環保杯為例,很多人分享自己雖然懶惰,但為了融入身邊越來越多的「環保族」朋友們,也被洗腦而習慣使用環保杯啦!)
另外,如果你覺得還想為環境做更多!那遍地開花的「公民科學行動」會是你大展身手的好方向!選個幾種有興趣的,認真參與看看吧!

給外控觀的你:

不是每個戀曲都有美好回憶…(小員丁洩漏年齡)…付出不一定會有美好結局,面對短期不見成效的環境行動,你可以洩氣,但請挺起胸膛,因為堅持作對的事情是值得掌聲的!
其實,我們做的每一件事(包含消費行為),都在為世界的未來投下選票!若你覺得自己的影響力很渺小,那找個時間好好認識「公民科學行動」,或許可以扭轉你的無力感喔!也許你會發現,公民參與而累積出的成果真的發揮了保護環境的實質效果呢!(如:動物路殺頻傳的道路,依據科學數據調整了設計。)
現在,外帶一杯自己最愛的飲料,到屬於你的舒服的小角落放輕鬆,告訴內心無力的自己:「你很棒,現在休息時間,未來我們再努力一下吧!」。

  環境教育是一種「解決環境問題為導向」的教育,以近代西方發展而言,可回溯至1962年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揭露環境汙染的書籍「無聲的春天(Silent Spring)」,震撼當時美國各界,激發了民眾保護環境的自覺,並促使政府訂立相關法規。臺灣也歷經類似的階段,從環境與保育相關法規訂立、各式的保護區劃設、環保政策推動(如:各國紛紛取經的垃圾分類與垃圾不落地政策)、環境教育推動…等逐步發展;放眼國際,在環境保護這條路上臺灣走的並不慢,但環境破壞、污染、野生動物危機的新聞依然層出不窮,讓許多民眾漸漸失去了期待。

近年來,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典範一直在調整,或許是科學上有了更多的發現(如:新興污染物、跨國界的影響等),或許是從累積經驗中找出新做法,又或是公民對環境保護意識變得更強了!我們從2010年後科學界使用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一詞的爆炸性成長可略見端倪。

公民科學意指由專業科學家規劃,讓一般大眾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案中的全部或部分(林瑞興,2017),而這些行動五花八門,有國際性的回報也有在地的紀錄,有數飛鳥、找鳴蟲、巡青蛙、拍飛蛾蝴蝶、看蜘蛛蝸牛、登記路殺案例…等,臺灣有許多的行動已行之有年,而且有完整的新手入門指導,要親身參與對環境有幫助的行動,真的不難!當然,公民科學是自發性的參與為主,加入行動的人保有很高的自由,不要給自己太多的限制,量力而為,在可以負擔的範圍活躍的參與吧!


想知道臺灣有哪些活躍的公民科學行動(及社團)嗎?快點開下面的連結喔!
http://pansci.asia/tw-citizen-science



參考文章:
【公民科學家】草木蟲魚鳥獸之名隨手紀錄 集眾之力的公民科學正夯
http://e-info.org.tw/node/206591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活動花絮】互助互惠在里山

大家有沒有發現,「里山」這兩個字最近瘋狂成為各種活動的slogan啊?舉凡學術研討會、生態旅遊、博覽會、演講、影音光碟、書籍,甚至是新建案名稱,皆使用「里山」來吸引民眾的目光。為了讓廣大鄉民能進一步理解里山與自身的關係,員山生態教育館在今年度精心規劃2小時的推廣活動,走進各個社區跟大夥兒一起輕鬆聊聊~讓「里山」不再只是口號。

「互助互惠在里山」活動內容包含四大單元,就讓我們跟著下方的活動照片一起回味吧:


單元一 山中有山

在認識里山之前,我們先聊一下什麼叫做「淺山」。淺山指的是平原與高山之間的過渡地帶,學術界常以「海拔800(或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稱之。在這個地方,生物多樣性高,交通可及性也高,人類常在此區域建造屋宅、造橋開路、觀光遊憩或從事農業生產。
為了喚起學員們對於淺山生態的印象,我們先玩了一場「生物大解密」推理遊戲,初步了解學員們對於家鄉自然環境的認知與想法,並分享自身與野生動物之間的小故事。

生物大解密:淺山動物推理遊戲

「生物大解密」總共10題,每一題有5個線索可對應到一種生活在淺山地區的野生動物。這邊放上其中幾題,讓各位也小試身手~看看自己對淺山動物的認識有多少。




引起學員的熱忱之後,進一步以簡報說明淺山生態以及人類過度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影響,讓學員對於家鄉環境的維護產生認同。然而,為了保護環境而一味限制人類行為,這種做法在淺山地區難以適用。若要達成「生態、生產、生活」三生並存的永續目標,「里山倡議」是近年來世界各國推崇的最佳方案!

里山倡議: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由日本所提出

推薦文章:「里山懶人包」里山10項大哉問
推薦影片:「里山倡議動畫」(1分33秒)


單元二 家園藍圖

在簡單認識淺山保育以及里山倡議之後,大家逐漸理解這個共同的願景 →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接著,以達成這個願景為前提,學員們分組進行一場里山社區的規劃討論。活動中,小組成員必須不斷地溝通與協調,將15張里山元素卡依照重要順序排列成金字塔狀,達成共識。

家園藍圖:檢視15張里山元素卡的內容

家園藍圖:小組討論建構里山社區的優先項目

家園藍圖:各組分享討論出的共識

家園藍圖:檢視金字塔頂端的重要資源,是否正在消失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裡認為重要的項目,不同的社區也都有各自面臨的難題。這個里山金字塔並沒有標準答案。在內城社區,大家認為「乾淨穩定的水源」能讓農作收成穩定,也讓人們吃得安心,是最重要一項;但對於頭城港口社區,人力不足導致社區發展受限,「人口」才是該優先被重視的問題。

頭城港口社區認為「人口」問題是亟須優先解決的項目

社區幹部若一起參加活動,也可藉由這個單元了解居民們對於家園的期待與想像,這對於社區發展規劃有相當的助益。


單元三 看見里山

經過一番腦力激盪後,或許有些人認為想像中的里山社區難以實現。因此,我們提供一個國內案例:「貢寮・水・梯田」讓學員認識其他地方如何保育水資源、運用傳統文化、發展特色產業,並且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居住的社區是不是也可以做些什麼。

延伸閱讀:貢寮健康永續和禾米 多種生物掛保證


單元四 里山生活小實踐

里山倡議的願景需要國家政策、教育、地方參與...多方齊力,要顛覆既有的價值觀並非一朝一夕。但我們可以先用自己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例如取用不需要的樹木枝幹、竹子搭建「昆蟲旅館」,提供獨居蜂使用。這些獨居蜂有的會幫我們的果樹花卉傳播花粉,有的則是到菜園捕捉菜蟲,達到「生物防治」的功效。這不僅可以妥善利用廢木竹料,也能補償昆蟲需要的棲地空間,同時更維護了「生態系服務」~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不是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呢?

昆蟲旅館可提供獨居蜂所需要的生活空間

活動尾聲以「小綠葉蟬」故事做結尾,邀請學員享用被小綠葉蟬叮食過的茶~用舌尖感受濃醇蜜香,見證大自然共生之奧妙,並紓解一整天下來的壓力吧!

延伸閱讀:全民養蜂04/享受孤獨的獨居蜂
延伸閱讀:吸一口更甘甜!與小綠葉蟬共生


撇開過往嚴格限制開發的絕對保護觀念,我們提倡人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透過社區的生產、景觀、生活模式與文化,我們享受環境復育帶來的新生態服務,與大自然互惠,也互助。「互助互惠在里山」,期許大家能同心協力,一起朝向「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目標前進!

礁溪時潮社區學員合影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野望延伸】獵食者:最艱難的挑戰

遊隼在捕獵動物時的時速高達300公里,就像被子彈列車撞到一樣
遊隼會以時速300公里飛行衝撞獵物,獵物就像被子彈列車撞到一樣!

  為推廣自然保育觀念,員山館配合林務局「野望影展・森林大戲院」系列活動,自8月起至11月底,推出「週六野望電影院」、「2017野望影展推廣活動」到府服務及「1+1 環教超值包」等活動方案,精選8部野望影展得獎或提名的國際生態紀錄片進行導讀放映。
  
  今天來介紹其中一部強檔好片《獵食者:最艱難的挑戰》。獵食,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除了植物外大多數的生命都是依靠其他個體才能存活下來,透過食物鏈的傳遞,養分在自然界中循環不息。

  而為什麼說是最困難的挑戰呢?讓我們跟著高齡90歲的艾登堡爺爺(David Attenborough)來一窺演化的奧妙吧!花豹(Panthera pardus)分布在非洲與熱帶亞洲地區,牠利用令人眼花的黃底黑圈花紋將自己融入在環境內,大大的肉墊讓牠前進不發出一點聲響,而獵物絲毫沒有察覺到自己已經快走到生命的盡頭;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分布在非洲的疏樹草原(Savanna)中,在這樣的環境中,隱藏自己似乎不是一個好方法(因為你無處可躲),群居的野犬們轉而依靠無比的耐性與體力,群體集中追獵某一隻獵物,直到獵物無力再跑;尼羅鱷(Crocodylus niloticus)主要分布在非洲東南部以及馬達加斯加島,身為爬行類的牠們代謝作用慢,並可藉由日光浴保持體溫,因此一年吃一頓就可以維持生命(有沒有很省事),牠們捕食的時候躲在水裡,等待無知的獵物靠近水邊喝水時瞬間張開鱷嘴,緊咬獵物拖下水,鱷魚群起圍上,每隻鱷魚都咬上一口使出死亡翻滾想看請點我),將扯下的肉吞下後今年的成就就達成了。


  影片中並不是所有的獵食者都可以百發百中,因為獵物生來也不是省油的燈,誰願意自願當嘴下亡魂呢?所以在演化上有一個很有趣的假說稱為「紅皇后假說Red Queen Hypothesis (軍備競賽arms race)」,這個假說來自愛麗絲夢遊仙境,說的是吃與被吃的兩者之間一直好像在比賽誰跑得比較快、躲得比較好等等,但兩邊互相見招拆招,形成好像各自在進化但其實兩者都在原地踏步一樣,這樣共演化的現象讓觀察生物之間的關係更令人著迷。
紅皇后假說(http://www.victorianweb.org/art/illustration/tenniel/lookingglass/2.4.html)
紅皇后假說(http://www.victorianweb.org/art/illustration/tenniel/lookingglass/2.4.html)
  
  自然界中無時無刻都在上演捕食大戰,養分就在環境中一直循環(骨頭也是回歸土地讓植物吸收),沒有浪費,但反觀人類社會,幾乎是沒兩三步就有餐廳、便利超商提供餐點,更有些地方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推出吃到飽服務,讓獵食這件事變得毫無困難,貪婪的人們無節制地從冰櫃中拿取過多無法「消化」的生命,最後食不下咽就進了廚餘桶的肚子,雖說後端拿去餵豬、做堆肥,但過程中收集、運送、加熱、破碎等工序,也耗費相當多石油燃料在其中,十分不環保。更何況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正在餓肚子,我們是不是能有更聰明的方式選擇獵食的方式呢?
據統計,2016年台灣一年丟掉3.6萬噸食物!
據統計,2016年台灣一年丟掉3.6萬噸食物!

  請記住「吃」其實就是用別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生命,當越多的食物被浪費,就是越多的生命消失得毫無意義,請珍惜每天的每一餐,抱著感恩的心情,慢慢的,體會這種能量的流轉。而當你吃不下,或者有心改善食物浪費的現象,歡迎搜尋「剩食」二字,您會得到相當多資訊,也歡迎投入其中,改善食物被浪費的事情。或許這算是人類這種獵食者所面臨「最艱難的挑戰」吧!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里山懶人包】里山10項大哉問!

里山10項大哉問封面
多了容易想睡,少了又難以理解
不多不少,這次就來個「里山10項大哉問」
讓我們用最不浪費生命的方式,快速認識「里山」是什麼東東吧!


Q1:「里山」是一座山嗎?
答:不是。嘉義「阿里山」才是一座山。

Q2:「里山」這個名詞從哪兒來?
答:源自於日本的漢字「里山」,日語發音為「Sa-To-Ya-Ma」。「Sato」是「里」,「Yama」是「山」。由於臺灣也通用漢字,所以直接沿用這個詞,但是我們國語發音是「ㄌㄧˇ ㄕㄢ 」這大家應該都會唸吧!

Q3:「里山」是什麼意思?
答:每日一字時間(音樂請下~):「里」這個字,是由「田」跟「土」兩個字拼起來的。「田」是人們耕作的地方,「土」則是人們建造屋宅、居住生活的地方。所以「里」這個字是指人們賴以生存的田地與屋宅,也有「家鄉」的涵義。因此,簡單來說,「里山」就是有人居住生活的山區,是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交疊的地方。


田加上土,有家鄉的涵義


Q4:「里山地景」是什麼模樣?
答:起初,人們在山間開闢田地,但保留周圍的山林,並利用山林作為柴薪、落葉堆肥及其他森林副產物的來源,這樣低度利用的山林環境就是「里山」。現在,我們常說的「里山地景」,其實就是指仰賴山林資源的農村中,包含丘陵、森林、草地、竹林、溪流、埤塘、梯田、水圳、屋舍...等複合式(鑲嵌式)的環境樣貌。

包含人的複合式地景


Q5:「里山」有什麼重要性?
答:這樣的「里山」環境是透過人類活動與自然長時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友善土地的生活模式讓自然資源可循環使用。在滿足社會經濟需求的同時也顧及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生產、生活」三生並存的實踐。

生態生產生活的交集


Q6:「里山倡議」的由來?
答:是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中,由日本(環境廳 & 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所提出,希望透過整理世界各國的里山案例,推廣里山環境管理模式,實現里山倡議的願景。

Q7:「里山倡議」的願景是什麼?
答: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Q8:「里山倡議」的內容?
答:透過「三摺法」與落實倡議的6項原則,建構共同的願景。(補充:「三摺法」指的是將紙張摺成三等份,但都是同一張紙。)

一個願景,三個方法,六項行動


Q9:只有山林資源才需要特別重視嗎?
答:「里山」已衍生為一種生活精神,如果人們仰賴平地的自然資源生活,稱為「里地」;仰賴海洋資源則稱為「里海」。重點不是山地、平地的分類,而是以友善的生活方式永續利用自然資源這樣的「里山精神」。

里山里地里海


Q10:我認同這樣的理念,但我該如何讓更多人也理解「里山精神」呢?

答:員山生態教育館目前正推出「互助互惠在里山」推廣活動,供社區、機關團體免費申請。如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活動內容,歡迎到 活動網頁 下載簡章喲~



【繪圖】
鄭傑西。員山生態教育館/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參考資料】
邱郁文、吳欣儒、梁世雄(2015)。從里山到里海-尋找台灣的里海行動。台灣林業,41期
趙榮台(2015)。何謂「里山地景」。林業研究專訊,22期
江進富(2014)。里山-生物多樣性的環境管理智慧。台灣濕地雜誌,91期
邱靜慧(2014)。為生物多樣性而保全里山。台灣濕地雜誌,91期
趙榮台(2011)。里山倡議。大自然季刊,110期

【影片推薦】
視群傳播(2017)。重返里山。國道高速公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