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海岸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由於本區的地理環境特殊,為了對生態資源及地形地質景觀資源之利用作進一步的規劃,行政院農委會於民國 89 年 10 月 19 日,公告本區為「觀音海岸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棲蘭山地區仍保持著相當大面積之檜木林,紅檜是台灣最貴重的特有針葉木材之一,也是台灣最巨大的神木樹種,但是經過日據時代和國民政府的連續砍伐,紅檜已經變得非常稀少。為了保護台灣的檜木原始林,並連接「中央山脈保育廊道」,行政院農委會於民國89年2月15日,公告成立『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坪林台灣油杉自然保留區】
【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本區在台北市西北方,關渡平原的西南側,為一典型的河口濕地。這裡的景觀在過去的300年來,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化。根據文獻的記載,本區在清朝初年 (約1700年) 為一大片水域,光緒年間 (1875年),經開墾而為農耕地,至民國54年時 (1965年) 仍為農田。因此區水患頻仍,民國57年政府修建關渡堤坊,以防水患,至此堤坊外的農地逐漸廢耕,加上淡水河出海口附近的河道整治、台北盆地地層下陷、淡水 河抽砂、海水入侵等諸多因素,導致本區形成一片沼澤地。
早期的沼澤區主要植物,為生長於泥質的灘地上的茳茳鹼草和蘆葦所組成,加上大面積的泥質灘地,這些景觀的組合,成為良好的候鳥棲息場所,每年候鳥遷移季節時,常會吸引大批的候鳥於此停棲或渡冬,為台灣北部地區一處非常重要的賞鳥區。為了維護本區豐富的水鳥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於民國75年6月指定關渡堤防以南的55公頃草澤地,公告設立「關渡自然保留區」。這片濕地,在設立為保護區之後,歷經變遷,在短短的20餘年之間,從過 去的整片水田變成草澤,接著變成現在的紅樹林澤。成為孕育許多河口生物的重要棲息環境。
【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
烏石鼻位於東澳溪口和南澳溪口之間,是一座向東突出於太平洋的狹長海岬,並且具有非常對稱的鼻狀外形。由於組成岩體為東西向延伸的片麻岩脈,較 周圍的片岩堅硬,於是在差異侵蝕作用下,強者出頭成為海岬,弱者凹入成為海灣。這塊突出的海岬復受到風吹、雨打、尤其是劇烈海浪的沖擊琢磨下,逐漸成形。海岬邊坡陡峭,崖腳及淺石灘上堆積有許多崩落的大石塊,反映著正不斷進行中的劇烈波蝕作用及邊坡崩坍作用。
正因為這裡擁有的遺世獨立的海岬地型景觀,在台灣仍屬罕有,值得重視與保護。於是在83年1月10日,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區劃出宜蘭縣蘇澳鎮朝陽村的這塊地方,成為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海岸林和特殊地景,總共面積為347公頃。
【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
林務局先成立「南澳自然保護區」。民國81年時,農委會依法公告為「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使這個區域能在未受到干擾的生態環境裡,發揮生態研究及科學教育的功能。主要保育對象為保護暖溫帶闊葉林、原始湖泊生態系以及稀有動植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