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發燒水議題:缺水?還是忘了地下水?從二峰圳找缺水危機的契機


宜蘭水資源豐富,自來水場除引用溪流水源,亦使用淺層地下水。在水場裡,也常常見到從地底冒出的湧泉。而南部地區常鬧缺水,來看看屏東的二峰圳,或許可以找到一線契機。


       
        身為屏東子民,排灣族聚落、吉貝木棉林、大峽谷……是很基本的「來義」印象。然而羞愧的是,而立之後才得知來義有一座八十多年歷史的地下堰體工程「二峰圳」,而二峰圳不僅是目前最友善環境的水利設施,更是目前可望解決南部連年缺水問題的救星。
       在南部即將限水的消息甚囂塵上之際,來到屏東縣來義鄉林邊溪上游,枯水期的河床上裸露著去年八八風災期間所挾帶堆積的土石。這幅景象似乎是去年八月過後南部各大河川的樣貌!不過,林邊溪上游溪畔多了一座看似工寮的小屋,原來,這就是「二峰圳」地下集水廊道的入口!

        踏入地下十米的集水廊道,深及小腿腹的水流向低處流去,相較於地表上的枯水景象實在恍如隔世!二峰圳全長共328公尺,梯形的廊道就建在林邊溪的河床之下,梯形的斜面上設計著一根根的水泥柱,河水就順著這些水泥柱的間隙流入廊道中,最後引入導水系統。二峰圳1923年在日籍工程師鳥居信平的擘畫下完工,當時設計的取水量在豐水期每日有25萬公噸,枯水期每日也有8萬公噸,即使現在年久失修,每年仍可以提供3000萬噸灌溉用水(平均每日8.2公噸),供應量比白河水庫還大!

    
        既然出水供應量比水庫還大,為什麼每逢南部缺水,蓋水庫、除水荒的聲浪總是風起雲湧?台灣大小109座水庫或攔水堰總蓄水不到40億公噸,供水只佔總用水需求量的20%左右,且目前台灣水庫淤積速度為全球平均的100倍,投資報酬率低,還扼殺了溪流生態系以及河川功能。
               
        所費不貲的水庫只能供應20%的水,那供水的最大宗、50%用水都接引自的河川呢?怎奈台灣15條主要河川當中有近一半的水質監測站顯示「受到中度到重度的污染」,加上種種有待檢討的工程讓我們更難難留住水進行有效運用。眼看我故鄉的母親河高屏溪已經供水吃緊,大面積沙洲包圍著一支涓涓細流,若嚐到這裡種出來的西瓜應該開懷不起來吧!

        最後30%的供水來源地下水呢?地下水蒸散少、經過濾淨、較少直接性污染、不易受天然災害影響,是相對安全且穩定的供水來源。南部地下水資源豐富,事實上沒有所謂「缺水」問題,缺乏的只是如何有效的管理利用而已。
       
        雖然台灣的地下水面臨超抽、水位下降、地層下陷、海水入侵、水質逐漸污染惡化等挑戰,但幸運地因為未經”計畫性”開發利用,而具備了替代低成本效益的水庫的潛力,也彌補河川失能的缺憾。特別是在氣候變遷、澇旱不均的現代,若能在豐水期水源大量補助時,儲存淺層地下水,或者善用二峰圳這般概念簡單、造價相對低廉、又友善環境的水利智慧,應能為台灣的缺水問題帶來一線曙光。然而,地下水資源一樣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了其他工程的前車之鑑,從開源、補助、監測、節流、配套,一直到綜合治水、國土復育都必須統整思考,身在台灣的地球公民是否有這樣的智慧?我們都要努力!
       
        最近,5月的梅雨鋒面沒有眷顧南台灣,曾文水庫水位持續下探,南化水庫水位僅有160公分,有效蓄水量剩20%,儘管自來水公司評估還可正常供水到6月底,且根據過去10年來的水文資料,5月下旬才是梅雨季的降雨高峰,但近年的氣候異常讓大家都信心盡失,不敢奢求天降甘霖,而到颱風季,水旺了,但災害跟著來,讓人又愛又恨。據知,從行政院至地方父母官都到過來義現場瞭解二峰圳集水廊道的效能,也同我一樣走入地下十公尺感佩二峰圳的水利智慧,但公務體系的膽識與創新、政治人物的情操與魄力、社會氣氛的自省與自勉…都是我們能否有效保育、復育、管理地下水,以解決台灣用水問題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