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阿嬤菜籃裡的民族植物—不只是吃那麼簡單

自古以來總是流傳著這麼一句俗語—民以食為天,肚子填飽了,人才有力氣,身體可以獲得能量,也才能出外工作。食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就讓民族植物達人董景生來告訴大家,哪些植物會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吧!


相信曾到訪過部落的朋友們,一定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原住民風味餐」吧!各民族對同一種植物的稱呼和使用方式,有時也會因地方風情不同而有所差異,像是可代替鹽巴調味的山胡椒(馬告),在宜蘭某些地區的原住民則稱為「馬奧」;另外南澳地區的泰雅族,會將一種叫DANA(食茱萸)的植物,與鹽巴一起放入快起鍋的熱湯裡,可增加湯頭的香氣。而一般閩南人的料理中芋頭多是煮食「塊莖」部位,但客家民族卻也將「芋莖」作為入菜的材料。還有在山林中經常可見的「姑婆芋」,也可以拿來包裏肉片和食物,作為天然的塑膠袋喔。

食茱萸 姑
圖左:將食茱萸加入料理中,食物會散發出特殊的香氣(照片出自:台北植物園資訊網)
圖右:姑婆芋的葉片可以拿來包裏食物和肉片。


想要認識各種民族植物的取用烹調方式,除了實際融入該民族的生活,與他們多多接觸之外,你也可以到各地方的市場去作個簡單的民族植物踏查,老師告訴我們,花蓮的「吉安野菜市場」就是個不錯的場所,在一邊採買野菜的同時,一邊和阿美族人請教他們的傳統食物煮法,遇到不熟悉的蔬果時,還能順便了解此植物的用途和背後的故事,在閒聊的過程中,不但開了眼界也長了知識。



另外,有些植物也被拿來作為祭儀和醫藥的用途,金絲桃的萃取物可作為抗憂鬱藥、車前草的葉片搗爛後敷在傷口上對細菌有抑劑作用、阿美族在misaayam儀式中把薑葉變成鳥向外拋擲代表解除部份禁忌、民間收驚用到的米或艾草……等,這些特殊的民族植物往往也蘊含著族群的文化傳遞。

講座結束前,老師提醒大家,植物的生理和形態外觀等知識,可以從書中或網路上獲得,但有些民族植物背後所代表的,是一個民族社會體系的生活經驗、更是常民文化中傳統智慧的累積,這些象徵性的文化意涵,很可能隨著時代更迭而逐漸失落,所以從今天起,大家不妨多找機會,與自家的長輩聊聊,在他們過往的生活中,關於植物的獨特記憶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