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外澳的漁網

你曾不曾經回想過去的日子呢?可能是三年前或五年前,也可能是三十年前或五十年前。除了緬懷過去的生活之外,還記不記得當時的生活用品呢?現代化的生活那麼便利,一切用具都如此新穎,還能見到過去的痕跡嗎?
外澳海岸飄逸的漁網



山上的石空與海邊的外澳遙遙對望蘭陽平原上最北邊的鄉鎮是頭城,頭城的北邊有個大漁港名叫烏石港,烏石港以北有個小漁村名叫外澳。三面環抱的海岸地形稱之為「澳」;至於「外」,則是烏石港之「外」的意思。有賴烏石港漁商活絡之便,外澳也曾經是個熱鬧的地方。西邊山上還有個栽種染料植物為業的石空聚落,與這個太平洋畔的漁村聚落遙遙相望。

各地傳統漁村逐年落沒,外澳亦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外澳的興衰,或許可以從漁網的演替看出端倪。現代人中,恐怕很少人看過傳統的漁網了。純天然的棉麻材質編成,有著天然材料摸起來溫暖舒服的觸感,當然也有著天然材料畏蟲怕潮的本質,需要費心維護。到了損壞不堪使用之後,棄置於自然,就回歸於自然。

補網是重要的維生技能

傳統的漁網材料不易,價錢當然也不便宜,漁民們對此唯一的生財工具必然慎為愛惜。但是也因為材質天然,張力有限,要是一時操作不當,或是遇著兇猛的魚群,難免就會斷裂破洞。如此珍貴的漁網破了洞真教人擔憂!不過不要緊,漁民們各各都有一副好手藝。拿起早就預備好了的,竹子刻成的「漁網針」,纏上線,三兩下子就把破洞補起來。鏘鏘!又是張完整的漁網啦!



多用途的天然染劑-薯榔


等到漁季的辛苦終於告一段落,漁網可得好好收藏起來,以待下回再次大展身手。收藏保存的過程,就得仰賴山上的好鄰居所栽種的作物了。石空聚落主要栽種的「大青」、「朱能」等作物,除了是美麗的天然染劑之外,其中俗稱朱能的「裡白葉薯榔」(或簡稱為薯榔)更是漁民維護漁網的必需品。



朱紅色的汁液可以讓漁網更堅韌


薯榔與山藥相彷,同是薯蕷科的植物,取其塊莖加水研磨,濾出來的的汁液富含單寧酸與膠質,可以讓漁網更加堅韌。為了讓汁液充分滲入漁網的纖維,漁網必須在薯榔汁液中浸泡靜置一整晚,等待過程中還得不斷補充新鮮的薯榔汁液。浸泡完成,拿起晾乾或以蒸籠蒸過,再浸泡,再晾或蒸,如此反覆染製一週以上,才告完工。辛苦的過程,都讓童年時候曾經參與過的漁民們印象深刻。




時光流轉,零散小船的捕魚方式式微,逐漸被大規模的捕撈與養殖漁業替代;棉麻漁網早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的合成漁網。合成漁網多以尼龍製成,便宜、耐用,漁民們不再需要補魚網或染漁網,省時省工。

然而,合成漁網損壞後,由於替代成本低,容易被直接棄置海中,兼以其耐久不壞的特性,就此與自然環境長存。偶然經過的海中生物一不小心被纏上了,往往就是掙扎痛苦而終不得脫身。除了物理性的傷害,大海中的這些塑料當然還有熱分解與溶出的風險,其添加物有可能屬於環境賀爾蒙或持久性污染物,長期而廣泛的污染,經由生物鏈的傳遞,終究是會累積在最高層的捕獵者-例如我們-的身上。另外,尼龍提煉自石油的事實,也教人對資源/能源的缺乏與污染充滿擔憂。
生態環境中渲染的喜悅就是不可取代的價值!

平心而論,以現況而言,漁民們的確不可能捨棄合成漁網而改用天然漁網。但不管是基於種種疑慮,或是歷史文化的感情,某些傳統的漁村記憶與技藝,幸運地經由大家用心或是意外地保存下來。也許哪天時光流轉,這些老智慧又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無價之寶哩!

參考資料:
1. 外澳民俗植物(摺頁),宜蘭縣頭城鎮外澳社區發展協會出版
2. 外澳社區發展協會,03-97758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