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淺山住客二三事


── 保育新村「淺山住客二三事」現正展出中 ──


什麼是淺山?食蛇龜、石虎及台灣獼猴在淺山遭遇到了什麼麻煩事?我們有辦法幫助這些住在淺山的動物嗎?讓我們聽小員丁娓娓道來,作伙來一探究竟。



                                                                                                                                                  


淺山印象




你印象中的淺山是什麼樣子的呢?

「淺淺的雲,低低的山,猶如山水畫。」
「樹種繁多的蓊鬱森林,溪流交錯的埤塘沼澤,座落四周的村舍農田。」
「郊外踏青的遊人,吆喝著的小攤販,散落的廢棄物和垃圾。」
「鄉下地方,農田、水圳、小型工廠混雜,時不時還有一些動物出沒。」
「蟲鳴鳥叫,悠閒的鄉村生活,可以隨時去散步的風景區和步道。」

說到淺山,每個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不盡相同,而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想問,我們所說的淺
山到底是什麼呀,那就一起來看一看關於淺山的那些事吧!

從前,人們便稱難以到達之山林為深山,而與其相對地,容易到達之處為淺山[1]。生態學上則定義以800公尺為分界,海拔800公尺以下的生態環境為淺山,其中包含了溪流、濕地、草原、森林等自然環境,也包含了農田、林地、牧區、公園等人類活動環境[2]

由於鄰近人類生活的區域,就淺山生態系的功能而言,它不僅起到淨化空氣、涵養水源、調節氣溫的作用,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可以蓄水滯洪、防範土石崩落,一方面維持了生態的平衡,另一方面也藉由健全的食物鏈減少了農業及社會經濟的損失。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台灣的淺山環境十分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且多為私有地,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難,當人們的需求超出環境負荷時,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便被破壞,接踵而來的則是一系列淺山物種之「生存危機」,最終甚至危害到我們自身。



淺山危機




活動在淺山的不僅有我們人類,台灣的淺山也是許多物種的重要棲息地,如石虎、食蛇龜、台灣獼猴、穿山甲、黑鳶、食蟹獴、白鼻心等都是會在台灣淺山地區活動的動物。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為開發造成動物棲地破碎化,在這個過程中隱藏著對許多對野生動物的人為威脅,淺山生態系也因此面臨更多的挑戰,究竟這些「淺山住客」們都遭遇了什麼樣的麻煩事呢?


道路阻隔與路殺


911日又發生一隻雄性成年石虎被車撞死的憾事。近年人類對坡地的大肆開發,越來越多道路穿越淺山生態區切割棲地,使石虎的棲地面臨嚴重破碎化和喪失,甚至伴隨車禍「路殺事件」等人為威脅,已非偶發事件。[3]


石虎是台灣原生的小型貓科動物,額頭至眼窩內側有兩條明顯的白色條紋,身上則有黑色斑點,但因外型與家貓相似因此經常被誤認。據調查,全台石虎僅存不到五百隻,在台灣被列為了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目前多分布在苗栗到嘉義一帶的丘陵。然而,越來越多的道路和建物出現在石虎所生活的淺山地區,這對於瀕危的石虎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一方面棲地的破碎化造成了族群的隔離,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夜行性的石虎路死的機會[4]

石虎在淺山生態系的食物鏈中是位在金字塔頂端的角色,研究人員透過分析石虎的排遺了解到,牠們捕食的種類包含哺乳類、鳥類、爬蟲類等,其中以哺乳類的相對頻度最高,而光是鼠科就佔比高達39.4%[5]。若是石虎消失,當地的鼠類等物種可能將大量增加,因而破壞生態系平衡,也因此保育石虎的行動勢在必行。


走私貿易與盜獵


『捕鼠籠內的阿食被帶上一輛小貨車,貨車上還有其他被裝進尼龍網袋的食蛇龜,層層堆疊後被覆上帆布,接著就是一段長長的顛簸旅程。到達目的地之後,許多龜因為長途運輸,加上悶熱的環境,奄奄一息。阿食與同伴們被粗魯丟到地面,牠驚恐掙扎想逃出,卻徒勞無功。阿食被困在沒水、沒食物,又擠又悶又臭的尼龍網袋內不知多久了!原本牠和幾個同伴還想奮力掙脫這個地方,但氣力漸漸用盡,最後只得無力的等待…[6]


食蛇龜是腹甲可以前後閉合的陸棲性淡水龜,主要棲息於低海拔闊葉林,以嫩葉、果實、小昆蟲為食(小員丁:關於食蛇龜的命名由來不可考,但它真的不吃蛇喔!更多資訊可參考往期部落格文章 一龜得『道』,眾生升天 - 談物種保育的思維)。世界上除了臺灣,在中國大陸、日本琉球都有食蛇龜的蹤影,但目前只有臺灣的族群數量最為穩定,也因此台灣的食蛇龜對保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性,台灣的食蛇龜演變為投機市場炒作的對象,越來越多的「陷阱」出現在淺山地區,大批的淡水龜透過走私流向海外市場[7]。迷信食補和錯誤的飼養觀念引起了非法盜獵,原本在台灣淺山尚屬普遍的食蛇龜也因而族群數量銳減。面對如今的棲地破壞及市場炒作,台灣的郊野已越來越難見到野生龜[8],若沒有更多人的了解和關注,恐怕又要多出不少因人類的「任性」而滅絕的物種。



淺山生活與人猴衝突


『鄉公所僱請驅猴員在山區施放鞭炮,藉由巨大的炮聲嚇走台灣獼猴,降低農作物損失,但「人有政策、猴有對策」,驅猴員發現獼猴在驅猴員抵達時,也會用假動作,故作安靜,公所已計畫今年試辦電圍網計畫,重新換個「把戲」驅猴。[9]


台灣獼猴是台灣特有種,被列為了第三級保育類動物,從低海拔到中高海拔山區皆有分布,也是淺山常見的物種之一。時下許多人對台灣獼猴多有「搶食」、「入侵民宅」等既定印象,居住在淺山的人們也為了減少農損或猴群騷擾而在法規許可之下進行驅趕,進一步的甚至出現直接投毒的非法手段。然而,對於長期生活在山林的獼猴來說,誰才是真正的「入侵者」呢?

無論是開闢果園還是劃設風景區,淺山的開發增加了人猴共域的機會,過去較少聽聞的人猴衝突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人類進入淺山驚擾了猴群,而近距離的餵食或是驅趕不僅增加了疾病傳染的風險,更導致了部分獼猴習性的改變,人猴衝突也因此愈演愈烈。根據屏東科技大學研究團隊表示,台灣95%以上的獼猴與人類生活並不相擾[10],理解問題所在,在面對台灣獼猴時做到「不接觸、不餵食、不干擾」或許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衝突。

面臨路殺的不只是石虎,面臨盜獵壓力的不只是食蛇龜,而與人類活動發生衝突也不只是台灣獼猴,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有可能在各種淺山動物的身上發生,伴隨著棲地破壞,淺山危機將難以收拾。


淺山保育先知




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除另有相關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得任意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11]。儘管法規明定,但仍有人鋌而走險,淺山生態系依然面臨威脅,除了在發現異狀時向相關單位通報,我們自身還可以為「淺山住客」們做些什麼呢?

首先要做到的或許是理性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產生的根源才能讓人們不侷限於框架之中,從而提出合理的解決之道。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從自身做起,不吃、不養、不買野生動物,同時也不隨意放生,以避免驚擾野生動物甚至造成生態破壞。其實,你我都可以是「淺山保育大使」,用自己的力量發聲或是參與保育相關活動,讓更多身邊的人看見淺山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發起於日本的「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12]同樣關注鄰近聚落的山林,但在強調生態保育之外,它也著重探討鑲嵌在地景中的人類活動痕跡如何與周遭環境互動,希望能在重視各地社會文化及生態背景的基礎之上,探索出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路徑[13],或許從中可以看出,當人類選擇不同的方式「經營」淺山時便會造就不一樣的結果。一次檢舉也許不能杜絕非法盜獵,一回拒買也許不能讓野生動物買賣徹底消失,一條動物專用廊道也許不能將破碎的棲地拼湊完整,但這些點滴將匯聚成讓「淺山住客」能夠存續的力量,正如「里山倡議」從生活出發追尋土地的永續利用價值。



參考資料:


[2] 國道‧石虎‧平安龜 保育與創作特展  什麼是「淺山生態系」呢?包含哪些地方?


[4] 陳美汀、裴家騏 科學發展496搶救石虎

[6] 國道‧石虎‧平安龜 保育與創作特展  食蛇龜失樂園

[7] 陳添喜 科學發展494期 台灣食蛇龜生存的挑戰

[8] 陳添喜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龜在冏途,台灣的野生龜不見了?

[10] 裴家騏、蘇秀慧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獼猴太多了?人猴衝突是重點

[11] 全國法規資料庫 野生動物保育法
[13] 趙榮台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里山倡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