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這個春天,我和環教夥伴有約~「2012環境學習中心工作坊」

這個春天,我和環教夥伴有約~
RIMG0566   


清晨行走在森林間,春天的風仍帶點涼意,也更襯托出陽光的溫暖。這是環境教育法自2011年6月5日施行以來的第一個春天,也是「2012環境學習中心工作坊」夥伴們相約相聚的時刻。



       
        這次聚會的地主是林業試驗所,在范義彬博士與環境教育學會悉心籌備下,選定了林試所的「蓮華池研究中心」作為此次聚會的地點。由桃米社區一路開往蓮華池的小路就像台灣鄉間的產業道路般,看似平凡不起眼,但是藉由范博士的介紹下才知道這裡擁有台灣第二高的植物生物多樣性!而且這裡進行重要的林木種源培育工作,建造出台灣肖楠母樹林,這些母樹林所生產的種子作為台灣造林育苗的重要來源。不只如此研究站還有累積30多年的森林水文研究資料,是研究森林與水資源關係的學術重鎮,同時研究高經濟的「油茶」作為油茶的生產技術搖籃。

        環境學習中心工作坊與學術研討會有點類似的部份是,課程表的課程內容是由參與成員認領,輪流上台報告分享經驗,不一樣的是大家願意有更多的對談與交流,就像是跟朋友認識聊天一般對話。而且在分享課程當中也安排了走入自然的機會,在林間散步的時候彼此有更多話題深入認識,交流環境教育工作上的酸甜苦辣。

分享時間
 

       首先由關渡自然公園的孫霖琳,分享關渡的到校推廣專案「高蹺鴴到你家」,這個專案由霖琳以及關渡志工開著活潑可愛的高蹺鴴ㄅㄨㄅㄨ車,直接前進校園,以改裝的高蹺鴴ㄅㄨㄅㄨ車作為行動舞台,與學生一起演出故事劇情,可愛的道具總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霖琳還分享了一個活動帶領小技巧,就是小朋友團體中會有安靜害羞又想跟大家玩在一起的小朋友,設計屬於這樣個性的小朋友的角色,多元的參與方式,滿足各式需求的小朋友參與學習的機會。
     
        李業興大哥則是來自有個夢幻名字的「藍色小屋」,藍色小屋位於苗栗縣獅潭鄉的鳴鳳古道旁。他先是分享了充滿童趣的獅潭老街地圖,考考大家地圖裡有幾隻蜥蜴?再接著分享他如何累積深厚的在地文化知識,以農村的生活智慧作為環境教育的素材。最後分享了環境教育人員認證的口試過程與心得,引起熱烈討論。從討論中可以想像環境教育法施行之後,各界對於「環境教育」的想法非常多元,環境教育也確實是多元素材,在跨領域溝通時,難免有令彼此摸不著頭緒的地方,然而也是因為有這樣的機會,促使跨領域激盪與溝通對話的過程,這凝聚共識的過程可以想成是一場社會上的環境教育學習機會。RIMG0633
     
        師大環境教育所的周儒老師是鼓勵大家將環境教育人員認證當作是勳章,有通過認證那是很棒的!要是沒有也沒關係,我們一樣是在做環境教育,一樣是關心台灣生態,不會因為沒有認證就在環境教育的道路上停止。聽到周老師充滿力量的鼓勵之後,一掃陰霾的感受,令人充滿鬥志繼續向前行。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的李明晃處長,以非常有文化氣質的口吻娓娓道來芝山岩的文史脈絡,以及園區與週邊社群互動的故事。並將人與自然的x-y軸線上,添加了Z時間軸,因為芝山岩的考古遺址是當地很重要的人與自然交互作用的證據。明晃在各年帶的考古地層之上,引領出對於現代「水泥層」的討論,在地表水泥層之下,可以藉由考古文物窺視不同時代人與自然互動的方式,那到了「水泥層」之上呢?人類就此與自然斷了鍊結嗎?這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自來水公司第八區管理處的李慶興主任,先由水資源的觀點介紹台灣所面臨的水資源危機,再延伸介紹深溝水源生態園區,與大家交流場所認證的經驗談。從自來水公司也加入環境教育工作這點,可以發覺到環境教育不是單一部門的事,也不是單一部門可以完成的事,面對未來環境教育的發展就是需要更多單位,更多人的加入一起建構出從觀念根本改變,友善環境的社會。

        林業試驗所的范博士,先請大家討論幾個問題:達不到服勤標準的志工要不要除名?環教課程是否一定要與學校課程連結?是要先教學再觀察?還是要先觀察再教學?范博士以多年來從事環境教育的實務經驗,認為以獎勵方式鼓勵志工服勤與進修研習課程取代將志工除名的制度,環境課程若完全與學校課程連結就需要注意是否成為自然知識補習班,先觀察再教學的效果是比較好,因為第一手知識的學習體驗是寶貴的!這才有達到改變觀念的目的而非只是知識的學習。
   
         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施照輝秘書,介紹野柳地質公園發展自然中心的歷程,希望將熱門風景區的營收轉作為當地孩子們認識家鄉自然教育的基金,以簡短的影片分享在社區試辦的成果,看著影片中孩子的笑容,多想鼓勵身邊的朋友去「綠色消費」一下,多多付門票進入北觀處的風景區中。
 
        師大環教博士生潘淑蘭小姐,以在美國擔任國際志工的經歷,分享了一個她所參與的環教教材設計,這個設計元素非常有趣,是請參與者將中文象形字圖卡放入自然地景地圖中的遊戲。沒想到連中文字也可以作為環境教育的教材,可見只要有心處處皆是環教教材。

靜觀

        夜間與清晨,則是安排林試所周民雄老師帶大家夜間體驗與晨間靜觀,周老師說「萬物靜觀皆自得」靜觀是自然工作者給自己最好的犒賞。並要求靜觀時不要講話、不要結伴、不要拍照,要用眼睛、耳朵、皮膚感受周遭的變化。
       
        靜觀之後老師夥伴們分享,大家講得非常精彩,東眼山的小米對聲音的描述活靈活現,水公司李主任以交響樂比喻他所聽到的各種聲音。明晃提出隨著天空的亮度,動物活動的聲音也隨之變化。周老師鼓勵從事環境教育的大夥,一年四季個找時間去靜觀,累積自己對這個環境的描述語彙。

        在引領孩子們或是一般民眾與自然建立關係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找機會好好累積觀察自然的能量,無關乎知識或那些生物的名字,重要的事以自然觀照自己的心。


想看看上次環境學習中心工作坊活動花絮嗎?請見:
夥伴不孤單~「2010環境學習中心工作坊」活動花絮http://www.eeft.org.tw/2/201012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